“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如同一部古老的自然日历,精准地记录着四季更迭与万物生长。与二十四节气对应,“七十二候”源于古代黄河流域,以五天为一候,每节气包含三候,通过描述动植物、自然界伴随时节更迭发生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沉淀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浸透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历法对于天地的深思。

  4月4日,我们即将迎来清明节气,扫墓祭祖、踏青游玩成为人们外出活动的主题。清明三候,更是将这一时节的自然景象描绘得细致入微。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桐花在春风中绽放,田鼠化为鹌鸟,彩虹在雨后初现,这些独特的自然现象,在展现大自然神奇与美丽的同时,也提醒人们,伴随时节变化,及时调节衣食起居,维护身体健康。

  随着物候变化,会对人们身体健康产生哪些影响?清明时节,人们怎样预防多发疾病,做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近期,本报联合济南市疾控中心推出“七十二候话健康”栏目,为广大读者提供健康参考。

  清明一候:桐始华
  预防花粉过敏

  一候桐始华。意为:清明时节,白桐花开了。

  清明风起时,白桐花在暖阳中抖落雪色花瓣,这是二十四节气为仲春写下的特别注脚。当“桐始华”的物候如期而至,天地间涌动的不仅是草木的勃勃生机,更暗藏着一场肉眼难辨的健康博弈。

  清明时节,草木生机、姹紫嫣红,人们纷纷外出踏青。花粉过敏是春季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济南市疾控中心提醒,了解其致病机制和预防措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享受春光。

  春季是许多植物开花授粉的时期,花粉是植物的雄性生殖细胞,花粉颗粒会随风传播。当花粉接触到人体的呼吸道黏膜、眼结膜或皮肤时,就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过敏体质人群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花粉识别为有害物质,从而释放出组胺等化学物质,导致鼻腔、眼睛、皮肤等部位出现瘙痒、红肿、打喷嚏、流涕等症状。常见的致敏花粉有杨树、柳树、榆树、柏树等的花粉,这些植物花粉量大、颗粒小,容易在空气中传播。

  如何预防花粉过敏?济南市疾控中心提醒,在花粉高发期,尽量减少外出,尤其避免在上午10点到下午5点花粉浓度较高的时段出门。如需外出,可佩戴口罩和眼镜,能有效阻挡花粉进入呼吸道和眼睛。回家后及时更换衣物,清洗面部、鼻腔和眼睛,减少花粉在身体上的附着。室内关闭门窗,可防止花粉进入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可以有效过滤空气中的花粉颗粒,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同时,要定期打扫房间,清理灰尘和花粉。多喝水,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有助于减少过敏症状。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橙子、柠檬、坚果等,这些营养素可以增强免疫力、减轻过敏反应。

  对于花粉过敏症状较重的人群,济南市疾控中心建议,可在花粉季前咨询医生,提前使用抗组胺药物或鼻腔喷雾剂等进行预防。

  清明二候:田鼠化为鹌
  餐桌上的美味可能会变成“健康杀手”

  二候田鼠化为鹌。意为:喜阴的田鼠回到了地下的洞穴中,喜阳的鹌鹑则开始活跃。

  清明时节的雨水浸透田垄,昼出夜伏的田鼠藏入地底,阴气潜藏。阴阳交替,蕴含着物候的变化之道,野菜逐渐返青,成了餐桌上的“新宠”。然而野菜并非皆可放心食用,稍不留意,美味就可能变成“健康杀手”。

  警惕毒野菜。自然界的野生植物种类繁多,部分野菜与有毒植物长相极为相似,极易混淆。比如,水芹菜与毒芹外形相仿,毒芹全株有毒,尤其是根部,误食后短时间内便会出现恶心、呕吐、口吐白沫、抽搐等严重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再比如,商陆有红茎和绿茎之分,红茎商陆毒性大,若把它误当作野菜食用,会引发剧烈腹痛、腹泻、心跳加快等不良反应。

  警惕受污染的野菜。一些野菜长在公路旁、工业厂区周边、垃圾处理场等附近,大量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土壤中的重金属以及残留的农药等污染物。这些野菜即使本身无毒,但被人食用后,有毒物质在体内堆积,长期如此,健康风险与日俱增。

  食用野菜必须清洗到位。野菜在野外生长,简单冲洗难以彻底清除杂质,如果不进行充分浸泡和焯烫,直接烹饪食用,易将有害物吃进肚里,会引发肠道感染、寄生虫病等疾病。例如,马齿苋若清洗不净,可能携带的大肠杆菌等病菌就会导致腹痛、腹泻。

  烹饪方法要恰当。很多野菜具有一定的苦涩味,这是因为其含有草酸等物质。若不经过开水焯烫直接烹饪,草酸会与人体中的钙结合,影响钙的吸收,长期大量食用还可能增加患结石的风险。油炸、腌制等过度烹饪方式会使野菜的营养成分大量流失,同时产生丙烯酰胺等有害物质,也会危害身体健康。

  济南市疾控中心提醒,多数野菜性质寒凉,不宜过量食用。过敏体质人群、孕妇与哺乳期女性、老年人与儿童等特殊人群食用野菜需更谨慎。

  清明三候:虹始见

  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心情舒畅

  三候虹始见。意为,雨后,天空出现绚烂的彩虹。

  清明时节雨纷纷,彩虹横跨云端,实为阴阳交泰的具象——春雨涤尘、阳气升腾,万物在氤氲水汽中舒展筋骨,却也暗藏寒暖相搏的玄机。此时,暖湿气流与残余寒气在苍穹之下角力,易催生“倒春寒”的骤变气候。在“倒春寒”天气中,气温起伏大、空气湿度大,容易诱发多种疾病。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倒春寒”后,人体受到低温刺激,会出现血压升高、加速血栓的形成,导致脑出血、高血压发病率增高。人们平时在衣着的增减上还需小心注意,注意防寒保暖,抵御外邪侵袭,才有助于身体健康。

  预防风湿疾病。清明时早晚温差较大,雨水多,湿度较大,遭受冷空气和湿气袭击以后,容易发生风湿性关节炎,应减少关节的裸露,避免遭受风寒。

  预防妇科疾病。清明时节,女性易出现胸闷心悸、烦躁、失眠等变化,有的还会出现经行头痛、月经先期、经量过多等症状。可通过自我调节情绪以疏肝调经、宁心安神。

  预防传染性疾病。清明节前后,雨水增多,病毒易滋生传播,人们容易患上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疾病。建议保持室内通风,适当锻炼身体,勤洗手,公共场所戴口罩,减少与病毒接触。

  济南市疾控中心提醒,清明时节在做好防寒保暖、抵御外邪的同时,保持心情舒畅尤为重要。可选择动中有静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避免竞赛性活动,以免情绪激动。同时,清明祭祀,悲伤莫要过度,保持稳定的情绪,以免诱发疾病。(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赵倩 通讯员 焦海涛 尹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