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慧(广西大学)

近日,重庆一名初二学生被同学用“唐人”嘲笑,班主任刘老师严肃制止并教育——这起发生在校园里的小事,撕开了网络烂梗侵蚀青少年的一角。当“拿疾病编段子”的烂梗从网络流入校园,我们不得不警惕:别让这些轻飘飘的冒犯,消解了校园本该有的尊重与善意。

网络烂梗的本质,是把刻薄当幽默、把冒犯当流行。“唐人”这类烂梗,用疾病命名来形容“幼稚”,看似只是“玩个梗”,实则是对患病群体的漠视与伤害。更可怕的是,它像一种“病毒”,借着“网络热词”的外壳,让青少年在跟风模仿中,渐渐失去对“尊重”的感知力。学生或许并非有意伤人,只是觉得“大家都在用”“听起来好玩”,却没意识到:用疾病开涮,是对生命苦难的轻慢;用冒犯性词汇嘲笑同学,是对他人尊严的践踏。

校园本应是孕育善意的土壤,可网络烂梗正在悄悄改变这里的生态。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对网络内容缺乏筛选能力,容易把烂梗里的刻薄当成“酷”,把恶意当成“玩笑”。当“拿人缺点编梗”“用苦难博眼球”成了校园里的“流行语”,同学间的相处就会变味:原本纯粹的嬉笑打闹,可能掺杂着隐性的伤害;本该温暖的集体氛围,会被无处不在的冒犯撕裂。就像这次事件里,被嘲笑的学生内心必然满是委屈,而使用烂梗的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换位思考”的能力——他们忘了,语言可以是善意的纽带,也能变成伤人的利刃。

抵制网络烂梗,从来不是“上纲上线”,而是守护校园里最基本的文明底线。尊重,是校园教育的核心之一。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内容,校园不能“躺平”,教师也不能当“旁观者”。像刘老师这样,主动站出来,把“尊重”和“文明”的尺子亮出来,才能让校园少一些烂梗的聒噪,多一些善意的温度。它不仅是对同学的友善,更是对所有生命的敬畏——那些与疾病抗争的人,不该成为被调侃的“素材”;每个平凡的个体,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教师的严肃制止,是在给学生上最生动的一课:网络世界纷繁复杂,但校园必须有清晰的是非观;流行不等于正确,只有守住尊重与善意的边界,才能让交流有温度、让相处有分寸。

更要看到,抵制烂梗,也是在帮青少年建立健康的网络认知。网络上的内容良莠不齐,“烂梗”之所以能流行,往往是因为它迎合了人性中浮躁、刻薄的一面。但校园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超越这种低级趣味,去追求更文明、更有价值的表达。当学生懂得“不拿疾病当笑料”“不把冒犯当玩笑”,他们学到的不仅是对语言的敬畏,更是对他人、对世界的善意。

校园是青春成长的摇篮,这里该充满书声、笑声,更该充满尊重与善意。别让网络烂梗像灰尘一样,落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模糊了青少年心中“善”的刻度。抵制烂梗,不是拒绝流行,而是为了让校园成为一方净土——在这片土地上,每个孩子都能学会好好说话,懂得真诚待人,让尊重与善意,真正成为青春成长的底色。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