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浮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正在开展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受访者供图
近日,出生于2000年1月1日0时0分的“世纪婴儿”千千(化名)因心源性猝死离世,年仅25岁,令人惋惜。她的离世犹如敲响一记警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心源性猝死这一“健康杀手”。
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居全球之首,且呈年轻化趋势,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率不足1%。
“心源性猝死并非只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年轻人也可能成为受害者。”云浮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嘉莹说,近几年医院因心源性猝死离世的患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仅有14岁。
那么,心源性猝死有哪些高危信号?我们又该如何预防?
南方日报记者 王谢思齐
通讯员 云医轩
心源性猝死如同“隐形炸弹”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是指因心脏原因(如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导致的自然死亡,通常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发生。它像一颗“隐形炸弹”,可能毫无征兆地夺走生命。
据悉,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占70%以上。心肌梗死则会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引发心脏电活动紊乱,诱发猝死。
在云浮地区,云浮市人民医院主要承担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2023年,该院获国家胸痛中心(标准版)再认证。2024年,云浮市人民医院成为第八批国家级房颤中心建设单位,心血管疾病学科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今年1月,一名63岁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通过射频消融手术,在不开胸的条件下,解除心腔梗阻,极大改善了胸闷气促的症状。这是云浮首次使用该术式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去年10月,68岁的陈奶奶通过接受ICE腔内超声指导下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不仅解决了房颤症状问题,还能预防房颤引发的卒中;同年8月,一名高龄老人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是云浮地区起搏器植入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通过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心律失常……近年来,云浮地区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托起患者“心”希望。
相比治疗,预防永远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陈嘉莹表示,对于猝死高危人群来说,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相当于给心脏装了一根“保险丝”。
据悉,ICD具有支持性起搏和抗心动过速起搏、低能量心脏转复和高能量除颤等作用,能在几秒内识别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并自动放电除颤,可明显减小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猝死发生率,挽救患者生命。
“事实上,这是一种前置的疾病预防手段。然而在实际的临床诊疗中,云浮将近七八成患者都不愿意选择ICD治疗,很多人都是等到发病后才追悔莫及,所以我们需要加强科普,提升市民对心源性猝死的认知。”陈嘉莹说。
抓住抢救“黄金4分钟”
心脏是生命的引擎。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大脑在4—6分钟内就会因缺氧受损,导致不可逆的脑死亡。因此,心源性猝死抢救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
陈嘉莹介绍,心肺复苏结合自动体外除颤仪(简称AED)除颤是心源性猝死抢救的最有效方法,决定着患者是否可以顺利恢复生命体征。
然而,不管是做心肺复苏还是使用AED,当有人突然倒在你面前,你敢施救吗?
3月22日,云浮市红十字会开展了2025年首期心肺复苏(CPR+AED)应急救护公益培训班。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师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大家掌握心肺复苏操作技术、AED的使用方法等应急救护知识。50余名参训学员均通过考核,取得了红十字心肺复苏(CPR+AED)培训证书。
“我们将持续深入推进急救知识及相关技能的普及工作,2025年计划培训红十字救护员6000名。”云浮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帮助群众提高对心血管病严重性与防治重要性的认知,云浮地区的各大医院、红十字会、学校都会举办义诊宣教和急救培训活动,向市民普及相关健康知识。
每年“世界心脏日”“全球心梗救治日”等关键节点,云浮市人民医院都会举办义诊活动,为市民提供血压测量、个性化健康咨询等多项服务。通过播放科普短视频、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群众普及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识别和急救知识。
“我们的专家不仅指导患者积极进行体重管理、合理运动、均衡饮食、戒烟限酒,来有效管理自身健康状况,还会强调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的重要性,并教授等待救护车期间可采取的初步急救措施,从源头上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可能带来的危害。”云浮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些高危信号不容忽视
“现在很多人都在独立的空间工作或生活,一旦突发心脏病没有被及时发现,很容易造成悲剧。尽早发现猝死的危险因素和预警症状对于防治猝死至关重要。”陈嘉莹表示,突发晕厥、反复心悸、胸部憋闷出冷汗等症状对猝死具有警惕意义,“很多人觉得不舒服熬一熬就过去了,其实是很危险的。”
据介绍,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猝死风险显著增加。有心源性猝死家族史者,则更需要警惕,其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4倍。正常人群也可能面临风险。陈嘉莹提到,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压力过大、剧烈运动等都可能诱发心源性猝死。部分年轻人如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也会存在潜在风险。
对于有心脏猝死相关风险疾病的患者来说,更要注意起居有节、生活有度。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少吃高脂、高盐、高糖食物,戒烟限酒;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陈嘉莹介绍,定期体检可发现潜在的心脏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早期干预和治疗可有效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平时可以佩戴智能手环进行心率监测,随时了解身体状况,捕捉心脏不适。
■健康知多D
突发心脏骤停 牢记救命三步骤
如果身边的人突发心脏骤停,应该怎么做?云浮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提醒,公众在施救时要记住以下几个环节,关键时刻可以救命。
第一步:遇见有人突然倒地并呼之不应(可以轻拍患者双肩并呼唤患者),首先应立即呼救,拨打急救电话120,并尽快获取AED。
第二步:如观察到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喘息样呼吸,应立即做心肺复苏,方法是施救者一只手掌根部置于乳头连线的中点,另一只手掌根部平行放于第一只手掌之上,双手手指交叉,手指翘起脱离胸壁,双肘关节伸直,肩手保持垂直连续用力快速向下按压,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直按压到心肺复苏成功或AED到达现场。
第三步:AED到达现场,及时给予电除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