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一家物业管理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引发关注。据高企认定官网披露,在陕西省认定机构2024年认定报备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第二批补充备案的公告中,陕西怡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赫然在列。而物业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不是陕西独有。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第二条,“高新技术企业”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并在中国境内注册一年以上的企业。而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八大类别若干项具体的行业领域。
众所周知,物业管理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物业管理,属于服务业。根据相关文件,可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技术服务业”也有十大细分领域,包括“共性技术”“现代物流”“集成电路”“业务流程外包”“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公共服务”“技术咨询服务”“精密复杂模具设计”“生物医药技术”“工业设计”。
这家物业管理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是符合规定的哪个门类,是否符合“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与“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认定要件,有关部门需要给出更多令人信服的依据。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衷是为了提倡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科技转型,进而实现产业升级,更好地拉动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税率降低的好处,也可以凭借高新企业资质获得各级政府的科研经费支持与财政拨款,进而以这个“资质认证”在招投标与生产经营上博得信用背书。
因此,一家公司有很大的动力获得相关认定,也就留下了相当大的寻租空间,“假高新”的情况并非少见。2018年,国家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抽查了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100家企业,竟有80家不符合条件,占比高达80%。而在此次抽查结果公布之后,财政部、科技部、审计署和国家税务总局等监管部门加强了检查力度,一大批“假高新”露出了其真面目。
另据“高企认定”官网的公开资料,2023年以来,超10个省(市/区)陆续发布公告,取消了近500家企业的高新资质,并追缴多家企业自不符合认定条件年度起已享受的税收优惠。这些企业被取消高新资质的原因主要包括研究费用不达标、日常监管发现不符合高企认定条件、现场核查不符合要求等。
“假高新”的行为甚至会涉嫌诈骗,并且带来更大的负面效应。毕竟,无论是税收减免还是经费补助,它们都是广义上的国家补贴。补贴的性质是公共财政用纳税人的钱,为了促进公共利益而扶持特定产业。而如果补贴变成了“唐僧肉”,虚耗纳税人的钱财不说,还涉嫌合同诈骗罪,更有利益输送的腐败疑云。甚至于,“职业骗补贴”的行为也并非新鲜事。
在2023年爆出的“湖北多个产业园的企业结伙骗政府财政补助”事件中,数十家企业以“招商引资”途径进入湖北十堰、恩施等地的卫浴产业园,把低端组装机床贴上国际知名品牌标签,给每台数十万元进口的设备申请数百万财政补贴,并在几年之后以“经营困难”为由“破产跑路”。甚至于,这是一个流窜内地多个省市的“职业骗补”团伙,涉事团伙盯上的正是急需招商引资的内陆县城。
国家扶持高新技术的产业政策,不能成为一些地方分肥的唐僧肉,不能成为骗补的白手套。对于这些骗补行为,不仅要撤销并追回补贴,更要追究其诈骗国家财政资金的违法犯罪责任。对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过程中存在疏忽甚至是故意的相关部门,也应该追究玩忽职守甚至共谋骗补的责任。
不仅仅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他产业也都存在类似的“骗补”行为。补贴可以算得上是国家对特定产业的扶持。好比一架飞机要想起飞,加长跑道可能是有必要的,但不能虚耗燃料,变成为了补贴而补贴,最终落得一地鸡毛。在经济形势变动、地方政府财政经费紧张的当下,幸进之徒的“骗补贴”行为对社会经济的伤害是深远的。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乱象也提醒相关方面,任何形式的补贴都应慎之又慎,从公共利益出发,为社会大众服务,不能让财政补贴成为端上案板的唐僧肉。这一方面是依法行政与合理行政的需要,对纳税人负责;另一方面也是创造更公平与法治化的市场环境,打造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之间公平竞争,本身也是市场经济运转的底层逻辑。
王兢
责编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