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单强报道 立秋已至,白天的暑气还没完全消退,早晚却已有了丝丝凉意,天气就像个“调皮鬼”,暑热未散,秋燥又悄悄来袭。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李研提醒,这时候养生得跟着时节走,抓住“收敛”“润燥”的关键,从吃喝、睡觉、运动这些日常小事调整,才能舒舒服服过秋天。
秋天阳气慢慢“收敛”,睡觉也得跟着调整。李研建议,晚上9时到10时就该准备入睡,早上5时到6时起床,这样既能顺应阳气收敛的规律,又能让肺气舒展,还能减少血栓风险。空调房里也得留个心眼,温度别低于26℃,更别对着人直吹,不然肩膀、脖子、肚子容易受凉,关节疼、感冒可能就找上门了。晚上千万别图凉快睡地板,潮气太重对身体不好。穿衣也有讲究,初秋温差大,穿“多层薄衣”最实用,热了脱一件、冷了加一件,适当“冻一冻”能让身体适应凉意,但有高血压、关节病的人可别硬扛,暖和最要紧。
秋天嗓子干、鼻子痒?多半是秋燥在捣鬼。这时候饮食得讲究“清补润燥”,兼顾健脾和胃。李研建议多吃点白色的食物,像银耳、百合、梨、蜂蜜,煮个百合莲子银耳粥,或者杏仁扁豆粥,润润肺特别好。炒菜时少放葱、姜、辣椒这些“辣乎乎”的,多吃点苹果、葡萄、乌梅这类带点酸味儿的,能帮着肺气“收一收”,没那么燥。暑气带来的湿气还没退,煮点三豆汤(绿豆、赤小豆、黑豆),或者薏米山药粥,喝完肚子暖暖的,不胀不腻。但要注意别贪吃西瓜、冰饮,太凉了伤脾胃;补身体也别急着用太烫的补品,小心“补得上火”。
秋天,人容易没精神、爱叹气,李研说这是肺气太“燥”闹的,得好好调理情绪。早上或傍晚到公园走走,闻闻草木的味儿,心情也能敞亮点。觉得烦了,按按手腕上的内关穴、太渊穴,每次3到5分钟,能让人静下来。运动别太猛,打打太极、练练八段锦,或者慢跑,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微微出汗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