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镍都金昌,一座产业新城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西北故事,它就是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1988年扬帆启航,历经30多年的拼搏奋进,如今的金昌经开区早已今非昔比,成为了西北大地上一颗耀眼的产业明珠。


7月4日,由奔流新闻“城市青春体验官”和“海外传播官”组成的探访团走进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用镜头和笔触,描绘这片区域的腾飞之势。

从起步到成为国家级名片的“金昌速度”
如果说金昌市产业发展展览中心是金昌市崛起的缩影,那么金昌经开区便是支撑产业腾飞的前沿阵地。作为甘肃省首批设立的开发区,金昌经开区在2010年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从此开启了发展的“加速键”,并荣获各种荣誉:全国首批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每一个称号都是实力的见证。2023年,在全国230家国家级经开区的激烈竞争中,金昌经开区强势闯入前百强,位列第65位,荣获“中国经济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称号。

走进金昌经开区,处处涌动着产业发展的热潮。这里紧扣“2+4”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构建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在新能源电池领域,9家锂电池电芯生产企业、29家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企业集聚,原材料本地供给率高达77%;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聚焦镍、铜等细分领域,12家企业深耕高端材料;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等板块同样亮点频出,循环经济模式让“变废为宝”成为现实。

以“组合优势”筑巢引凤,产业招商硕果累累
借助干燥的气候和戈壁荒滩的地理条件,金昌经开区以“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的组合优势,为锂电池、钛金属制品等产业提供了从原料供给、能源配套到物流运输、政策支持的全链条便利,从而掀起招商引资热潮。
2020年至2024年,园区紧扣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等主导产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对接87家企业新引进项目105项,累计签约金额402.16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75.46亿元,年均资金到位率达75%。

2020年,甘肃德通国钛金属有限公司强势入驻金昌经开区,公司的海绵钛项目,被金昌市列为甘肃省重点招商引资及金昌市重点建设项目。


“钛金属因为质量轻、有记忆功能,并对人体无害的特质,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和航天、医疗等领域。”甘肃德通国钛金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为涛向探访团介绍,“公司选择在金昌发展,是因为这里干燥的环境是生产优质转子级海绵钛的核心要素。同时,合成金红石是海绵钛的原辅料,在经开区,我们的兄弟企业也同步建设40万吨合成金红石项目,进一步降低了企业成本。”


2021年3月成立的甘肃金宏翔新能源有限公司,拥有国内先进的全自动化生产设备及国际高端的检测测试设备,专注高倍率圆柱锂离子、钠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锂电池的生产需要干燥的环境,金昌的气候能满足我们的生产。而且这里是我们产品原材料镍的生产基地,大大减少了生产成本。”甘肃金宏翔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彭清亮说。
政务服务与产业增长的双向奔赴
从项目招引到落地建设,金昌经开区全程护航。创新推出“信用承诺制+标准地+帮办代办”综合审批模式,审批时长压缩近68%;深化“1+1+N”服务机制,实现一站式服务;10项政务服务“零成本”惠企措施、帮办代办等便利服务常态推进,让企业办事省心、发展安心。
秦为涛说,“金昌市政府对企业有非常好的服务意识,在项目需要办理手续和遇到问题时,都能第一时间发挥作用,积极进行解决。”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金昌经开区的发展活力持续迸发。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税收收入节节攀升。从2020年的3707.8万元到2023年的10890.4万元,再到2024年的11100万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4.5%。这些企业不仅带来了真金白银,还创造了9600多个就业岗位,让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高质量就业。

金昌经开区犹如一方充满活力的沃土,为企业发展铺就快车道。甘肃金宏翔新能源有限公司和甘肃德通国钛金属有限公司在经开区的培育下蓬勃发展,同时也积极反哺金昌,不仅让绿色能源产业在镍都土地上拔节生长,而且还助力金昌向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延伸触角。
园区与企业双向奔赴,奏响城市崛起最美的华章。在金昌经开区这片热土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产业与城市同频共振,在西北大地书写着永不停歇的“生长故事”。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沙金萍
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