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初,重庆市巫山县官渡镇双月村,脆李高挂枝头,微风中弥漫着果香。果农刘绪海家的果园里,游客们正在采摘脆李,欢声笑语在山间荡漾。“今年李子大丰收,预计能收入十多万元。”刘绪海笑着说。
如今的巫山,漫山遍野的脆李树不仅染绿一道山坡,更让百姓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从零星种植的“小果子”,到品牌价值突破百亿元的“大产业”,巫山脆李如何完成从“小果子”到“大产业”的绿色进阶之路?
答案便是,向“新”而行,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彻底激活“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刘绪海正在采摘李子。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毅 摄
01
技术焕新实现“点绿成金”
“这棵六年树,今年能摘100多斤!”脆李园里,刘绪海抚摸着挂满枝头的果实,黝黑的脸上难掩喜悦。果型饱满、大小匀称的脆李压弯了枝头,这是他按技术员指导科学管护的成果。
一颗李树能结出100多斤果实,秘诀何在?“管护是关键,科学技术是保障。”巫山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勋的话,道出巫山脆李提质增效的核心。
2016年,巫山脆李通过新品种鉴定,拿到了进入市场的“身份证”。但当地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以此为起点,聚焦“多结果、结好果”,开启新一轮攻关。
“种植规模扩大后,必须靠标准生产提升品质,才能站稳市场。”张勋介绍,团队经过多年试验,摸清了脆李生长发育的“脾气”——作为喜光树种,它适宜种植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背风向阳且排灌便利的地块。
这一发现很快转化为实际指导经验。在刘绪海扩建果园时,巫山县果业发展中心的技术团队主动上门,结合地块面积、自然条件制定规划方案:划分作业区和种植小区,确定合理行向以保证光照;同步推进清园、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配套建设田间道路和排灌系统,为机械化作业和科学管护打下基础。

航拍刘绪海家的脆李园。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毅 摄
果树整形修剪是提高挂果率的“关键一招”。“要修成开心形,去掉中心主干,留3到4个均匀分布的主枝,每个主枝再配3到4个副主枝,确保通风透光。”果园里,技术员手持修枝剪现场示范,手把手传授刘绪海修剪果树的技巧。
病虫害防治同样离不开科技支撑。“冬季喷施石硫合剂,给果树穿上‘防护衣’。通过合理修剪保持通风透光、删除病虫枝,从源头减少细菌性穿孔病、李红点病等病原菌,以及李实蜂、桃蛀螟等虫害滋生。”通过技术员专业的技术指导,果农们得以采纳创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日积月累中成长为科学种植的行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普及,也催生了“传帮带”的良性循环。曲尺乡权发村果农龚成权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不仅管好自家果园,还经常前往周边乡镇甚至相邻区县,向更多农户传授脆李种植技术,带动大家提升种植水平。
每年6月脆李成熟季,巫山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的技术员们都会分赴曲尺、骡坪、铜鼓等主产区,开展采摘、储存、运输技术培训,从“枝头到舌尖”全链条保障品质,让果农们对丰收充满信心。
科学管护结出丰硕成果。2019年,巫山脆李获评“中国气候好产品”,气候品质等级达到“特优”;同年9月,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脆李管护的田间课堂。受访者供图
02
数字革新不再“看天吃饭”
数字技术的加持,是保障巫山脆李品质的关键一招。
“以前种李子,全凭老祖宗传下的经验,施肥浇水靠感觉,病虫害来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减产。”巫山县曲尺乡权发村党支部书记孙祖勇蹲在果园里,手指拂过脆李树的叶片,“现在不一样了,手机上一点,该浇水还是该打药,系统说得明明白白。”

孙祖勇正在展示脆李的数字管护。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毅 摄
从“望天收”到“掌中控”的转变,源于巫山脆李“产业大脑”的运用。
在位于权发村的“巫山脆李产业大脑”电子显示屏上,土壤墒情、气象数据等信息实时滚动。
巫山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仁鹏介绍,“产业大脑”将脆李生长拆解为26个数字模块:从萌芽期的土壤温湿度监测,到膨果期的养分需求测算,再到采收前的糖度预测,为村民的种植、管护、采摘等提供依据。
2024年,脆李种植大户王恩海根据“产业大脑”的糖度预测,及时采收果径超过35毫米、糖度达到15%的果子。
当这些脆李销售到市场时,正好进入最佳“赏味期”,甜度、脆度几乎都达到最佳,销售价格也比往年“根据经验采收”的脆李价格高了20%以上。
巫山相关部门也将数据接入“产业大脑”,通过打通数据壁垒,为果农、销售商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在接入巫山县气象局的相关数据后,去年夏天,曲尺乡权发村提前72小时传达暴雨预警。王恩海等果农们赶在暴雨前完成覆膜,减少了雨水过多带来的裂果。仅此一项,“产业大脑”就帮助该县果农避免了上百万元的损失。
目前,巫山县已有近4000户种植户接入“巫山脆李产业大脑”,覆盖种植面积22.31万亩,并通过“李好生产”指导种植技术,实现“傻瓜化”的农事管理、果园管护。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凭经验种”到“按数据管”,新质生产力让巫山脆李的品质有了质的飞跃。
正如刘仁鹏所说:“我们不仅要让果子长得好,更要让好果子卖出好价钱,让科技真正充实农户的‘钱袋子’。”

工作人员正在整理脆李包裹。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毅 摄
03
机制创新破解“物流难题”
今年7月5日,巫山脆李开园。当日,巫山机场上演了一场无人机、机器狗、飞机接力运输巫山脆李的精彩场景。
10点20分许,随着几架载着巫山脆李的无人机降落,一旁的“绝影X20”机器狗立马整装出发,“背”着果箱,向停机坪跑去。半个小时后,一架飞机准时降落在巫山机场。当一箱箱巫山脆李被送上飞机,2025年巫山“脆李航班”顺利启航。

重庆邮政创新采用机器狗运输巫山脆李。重庆邮政供图
当天,首趟巫山脆李高铁快运线S5527次列车,顺利搭载一批巫山脆李开往重庆。
从脆李航班到高铁运输,这是巫山建构“水陆空铁”多式联运方式,用立体物流机制,架起出山“新通道”的生动实践。
曾经,因交通瓶颈制约,远在巫山各个村里的脆李要想外销到四川、湖北等周边省市,通常需要3至4天的陆运,果农常忧“寄不远、易变质”。
“路不好,李子运不出山,很难卖到钱。”孙祖勇告诉记者,十多年前,因山路泥泞,商贩不愿上门收购,很多村民最后只能将脆李低价卖给本地贩子。
产业发展,交通先行。巫山县交通运输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陈恢毅介绍,为改变这一现状,巫山在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市邮政管理局等部门支持下,创建具有巫山辨识度的“邮运通”品牌,有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邮运通”的建设过程中,重庆邮政联合巫山投资发展集团、纵横无人机公司打造“空中飞廊”,8架无人机组成的运输队突破长江两岸的地理空间限制,将过去果农靠农用船载李过江的30分钟缩短至3分钟,使南北两岸由“天堑”变通途。

无人机正在等待运输脆李。巫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巫山邮政仓储分理中心负责人谌利介绍,通过“无人机跨江转运+空铁联运专线”智慧物流体系,巫山脆李已能确保全国多个城市“24小时鲜运直达”。
陆路方面,巫山县交通运输委员会整合顺丰、京东等各快递企业的32辆冷藏车,构建16条直达重点城市冷链专线,每日根据货量实时调配加开,满足500公里半径内城市群“次日达”需求。
水路方面,巫山开通了大昌镇集镇码头至宜昌秭归三斗坪福广码头的直达水上航线。“江华1198”船舶将脆李运至宜昌,探索江海直达新路径。
而今,郑渝高铁、巫山机场、沪蓉高速与长江黄金水道织就立体交通网,“四好农村路”连通千家万户,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共配网络打通“最初一公里”,让深山果更有“走出去”的底气。
陈恢毅说,接下来,巫山还将不断拓展农产品寄递新通道,积极探索长江水运、高效推进高铁快运,让巫山脆李更快送达全国消费者餐桌。
从枝头科学管护到 “产业大脑” 的精准调控,从无人机跨江的智慧物流到空铁联运的立体网络,科技的力量扎根在巫山脆李生长、成熟、出山的每一个环节,让曾经的 “小果子”成长为品牌价值突破百亿元的“大产业”。
这漫山的脆李树,是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发展的有力见证,更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生动注脚。
第1眼TV-华龙网 陈雨 董进/文
记者手记: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称巫山脆李是脱贫致富的“生态宝贝”。从“小果子”到“大产业”,巫山脆李的生态经济学揭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方向,以科技赋能,才能让产业扎下深根,让更多人在绿水青山中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