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会师大地涌春潮——会宁县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姚鹏飞 窦菊

从春耕的沃野到产业的集群,从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一线到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园区,从红色的基因到绿色的蝶变,会宁县正以“农业优先、文旅赋能”的双轮驱动,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奋楫争先,写着乡村振兴与县域崛起的时代新篇。

春耕生产:机械赋能,沃野焕新

春回大地,会宁县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万亩农田里,6台大型农机联合作业,深松、旋耕、施肥、覆膜同步完成,银色地膜如缎带般铺展,为黄土高原增添现代农业气息。该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累计盘活会师镇2.3万亩撂荒地,建成马铃薯、小杂粮等规模化种植基地。

为破解土地撂荒难题,会宁县各村引入合作社流转土地,规模化经营与科技化种植双管齐下。留守老人既获得土地流转费,又可在合作社务工增收,实现“一地生两金”‌。

乡村振兴:产业筑基,宜居宜业

产业兴则县域兴。会宁县立足资源优势,以“产业兴村”为核心,聚焦“牛、羊、菜、果、薯、药+小杂粮”的“6+1”全产业链布局,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联农带农等举措,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同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治理升级,绘就了一幅“产业强、乡村美、百姓富”的振兴画卷。

农业优先:政策护航,全链升级

在中川镇小杂粮种植基地,农技专家正指导农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随着气温逐渐回升,村民们开始整地、撒肥、备料……开启新一轮的小杂粮春播生产,到处是一片春耕的繁忙景象。

今年,会宁县立足“农业优先、文旅赋能”县域经济发展定位,通过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手段,确保全县种植农作物270万亩、粮食产量49万吨以上;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5.55%,农机总动力达72万千瓦,农业现代化进程持续加速。

文旅赋能:红色铸魂,生态添彩

依托丰厚的红色资源,会宁县以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为核心,串联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红军村等20余处革命遗址,打造“红色研学+实景体验”精品线路,让游客身着红军装、重走长征路,在互动中感悟革命精神。

祖厉河畔杨柳依依,汉唐街夜市灯火璀璨。文旅融合不仅激活历史资源,更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为县域经济注入新活力。依托红色文化底蕴,会宁县打造“荣耀传承·胜利之光”长征文化体验园、红色数字产业园等项目,擦亮“会师圣地”名片。

生态改善:绿满山川,水润城乡

会宁县创新实施“1+N”综合治理模式,通过淤地坝集水、坡改梯拦水、水保林蓄水等系统性工程,全流域推进生态修复。如今的祖厉河28公里生态长廊如翡翠项链蜿蜒,沿河打造的汉唐文化休闲商业街、滨河公园等,成为市民散步休憩的“城市客厅”,更带动文旅产业升级,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绿色发展与民生福祉交织,会宁县坚持“扩绿、治污、护水”并举,城区绿地覆盖率提升至33.5%,2024年新增绿地2.7万平方米,滨河公园、水岸公园等“颜值工程”串珠成链。通过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7.74%、5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