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区水泉镇兴国希望小学的学生们乘坐校车到达校园,开启美好的一天。近年来,山亭区为推动全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解决学生上下学乘车难、交通拥堵、交通安全等问题,先后新增校车55辆、优化线路85条,开通定制公交62辆,设置路线29条,有效保障了10个镇街3000余名学生上下学交通需求。(通讯员 李全明 摄影报道)

清晨7点,山亭区徐庄镇的乡间道路上,一辆黄色校车稳稳停靠在红石嘴村站点。“以前上学要走好远的路,现在车直接开到村口,稳稳当当地把我们一个个接走又送回,雨雾冰雪都不怕啦!”徐庄镇共青希望学校五年级学生张悦悦开心地说道。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最大的发展工程、希望工程。近年来,山亭区按照“学前普惠、义务提升、高中突破、产教融合”发展思路,从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感受最强烈的难点、痛点问题着手,通盘考虑、分类施策,不断推动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走进桑村镇中心小学,实验室里孩子们正尝试着科学小实验,操场上到处都有学生活力四射的身影,210套午休桌椅彻底解决了午间休息难题,这种全面补齐设施短板实践的背后,是山亭区推进均衡教育的扎实举措。

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近年来,山亭区累计投资3.6亿元,新建学校6所,改造提升学校22所,新增学位2万个。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一镇一策、一校一案”,优化整合10个镇街20所学生数量少、办学条件差、改造难度高的薄弱学校,让乡村学校布局更加合理。为破解整合后学生午休难问题,山亭区把原闲置的学生宿舍楼高规格改造成午休室,统一配置学生用床及床上用品,有力保障了学生的“平躺睡眠”。投入校车购置、运营补贴资金2500余万元,新增校车55辆、优化线路85条,开通定制公交62辆,设置路线29条,解决了3000余名学生上放学接送难题。

“持续推进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深化集团化办学是实现均衡发展的又一举措。”山亭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冯仰攀介绍说,山亭区以“教研强基、监测赋能、帮扶提质”三维模式,组建72个攻坚团队,立项36个专项,开展170余场培训研讨,对薄弱校实行“入校蹲点”,实现“一科一案”精准攻坚。通过实验小学、枣庄市第四十中学两大教育集团和“4+10”小学教育联盟,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真正做到“城乡手拉手,均衡齐步走”。

强教必先强师。自2021年以来,山亭区通过公开招考、公费师范生安置等方式,新招录教师762人,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化、年轻化。同时,该区还把“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分级竞聘、职称弹性管理等措施,全力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全面构建由青年教师到骨干教师、由学科带头人到教育名师的梯队成长体系。

今年5月,一场跨越校际的文学对话在枣庄市第十八中学举行。枣庄市第三中学《雅社》期刊团队在主编于海洋的带领下,与枣庄市第十八中学师生共同开启了一场兼具文学深度与文化温度的文学交流活动,通过多元化的互动形式,实现了文学育人理念的深度碰撞与融合。

山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看高中、突破在高中、难点也在高中”。通过深化开放合作,借力优质资源,枣庄市第十八中学依托与枣庄三中一体化办学机制,开展共建联合教研基地、名师工作站,定期联合教研、同课异构、课题研究等活动,实现了与枣庄三中“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教研、一体化培优、一体化考核评价”的“四个一体化”。“我们积极引进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优质课程资源、题库试卷等,推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进一步弥补十八中的资源短板。”枣庄市第三中学选派干部、枣庄市第十八中学副校长武广玲说。

从校车守护的“最后一公里”,到各学段协同发力的全链条提升,山亭教育正以行动持续擦亮“优教山亭”品牌,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持续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

(大众新闻记者 孟令洋 通讯员 宋伟 孙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