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质量发展故事回访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本版选取《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总书记讲过的几个高质量发展故事,通过记者一线调研、实地回访的形式,展现这些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新变化、新进展,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

——编 者

元古堆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本报记者 王锦涛

甘肃等地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绘制贫困地图,全面准确掌握贫困人口规模、分布以及居住条件、就业渠道、收入来源、致贫原因等情况,挂图作业,按图销号,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倒排工期,不落一人。这样的探索符合精准扶贫要求,应该积极提倡。

——摘自《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脱贫攻坚必须在精准上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

春光明媚,阳光透过玻璃墙,洒满甘肃定西渭源县元古堆村的乡村会客厅。返乡大学生佟亚君做好两杯现磨咖啡,送到休憩的游客手上。

谁能想到,昔日贫穷的山坳坳里,竟能变得如此时尚。“卖一杯咖啡,村集体分红3元。旺季时,一天能卖几十杯。”佟亚君说,随着乡村旅游热度上升,村集体成立了感恩山乡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办民宿、经营咖啡馆,现在她入职已有4年。

地处曾经“苦甲天下”的陇中,元古堆村三面环山、海拔2400米,全村1917人,扶贫对象高达1098人,脱贫攻坚时,人均年收入仅1465.8元。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渭源县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拔穷根”。“穷在出行难、吃水难,大家齐心协力想办法。”村党总支书记董建新回忆。

瞄准“穷根”,在各级部门和扶贫工作队的支持帮助下,大家劲往一处使,元古堆村先通了自来水,又修成了致富路。不到3年时间,硬化路连通了13个自然村,后来又实现了入户全覆盖。2018年,元古堆村整村脱贫。

“过去村民出村,翻山越岭,全靠两条腿。”村里的民宿管家苟怀文说。2016年,苟怀文结婚,小汽车直接开到了家门口。村里的大变化,让他下定决心返乡。如今,当管家月薪2900元,又在政府协调下,贷了15万元贴息款,自家也办起了民宿。“我家还有6亩中药材,去年收入10多万元。”

村民曾玉成回忆,自己当初想发展百合种植,可缺少启动资金。乡干部不仅主动为他协调贷款5万元,还派来技术员上门指导。贷款早还清,种植上规模,曾玉成信心更足:“总共种了15亩百合,20亩黄芪、党参、当归等中药材,去年地里‘长’出来40多万元呢。”

产业补短板,乡村全面振兴有后劲。为提高种植业质效,元古堆村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已有625亩土地获得绿色有机认证。村里还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中药材切片、鲜百合深加工等产业。走进中药材加工车间,90后路君霞,正忙着将党参切片装袋。“计件发工资,我每天能挣150元左右。”

产业兴旺,日子红火。这几年,村里还陆续打造了欢乐谷、萌宠乐园、冰雪旅游基地等游乐景点,让游客一年四季来村里都有看点、有玩头。“仅欢乐谷去年的营业额就有40多万元。”董建新说。

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村集体的家底厚了。202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886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20万元。

海拔高,春耕才启。行走元古堆村,铁牛犁春泥的图景跃入眼帘。“脱了贫还要加油干,今年将打造600余亩党参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步实施百合产业倍增计划,元古堆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董建新信心满满。

(本报通讯员张莉芳参与采写)

重庆产业引擎向“新”推进

本报记者 沈靖然

元旦过后,我到重庆看了一家公司,他们生产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案例。这几年,重庆笔记本电脑等智能终端产品和自主品牌汽车产业成长也很快,形成了全球最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国内最大汽车产业集群,全球每三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来自重庆制造。这说明,只要瞄准市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优化升级的路子是完全可以闯出来的。

——摘自《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走进重庆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的智慧工厂,未来感扑面而来。车间内不见人影,挥舞的机械臂整齐划一,将薄如蝉翼的玻璃基板精准嵌入产线……

这里是京东方自主设计、开发和建造的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一块块超薄、超清、可弯曲的柔性屏下线后,将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等多个应用场景。

“技术创新是京东方重庆的生命线,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出路。”京东方重庆区域总经理孙耒来说,从小尺寸液晶显示产品到新一代柔性屏,企业近年来成功开发了近2000件新产品,完成了数百项技术迭代,并实现了工艺技术的上千次升级改善。“以我们最新研发的Oxide氧化物技术为例,实现了电子迁移率的飞跃式提升,代表了车载显示技术的重要突破方向。”

不只是这块“屏”。如今,重庆正以“屏”为支点,紧扣“芯屏端核网”全产业链布局,在产业优化升级中闯出一条新路,加快实现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万亿级目标。

一批产业链企业加快协同创新,力促新型显示产业迈向高端。重庆迈特光电无尘车间内,身着防尘服的技术人员正穿梭于精密设备之间,对校准参数进行最后调试。去年12月,重庆迈特光电有限公司首批产品出货,标志着中国内陆地区第一个大规模光掩膜版生产设备投资项目正式投产。

“显示面板用光掩膜版是显示面板生产过程中的核心关键器具之一,其精度和质量将直接影响显示面板的成品率。”两江新区产业促进局局长赖涵介绍,迈特光电的投产,对重庆市乃至全国显示面板产业链起到“补链”作用。如今,重庆已形成从玻璃基板、光学膜材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即将突破千亿元。

产业升级、强链补链的同时,重庆大力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深度融合,让“重庆屏”点亮智能汽车座舱。

汽笛声响,一列中欧班列从重庆团结村站发车,开往德国杜伊斯堡。“10年前的中欧班列上,十之八九都是笔记本电脑。如今,更多的是重庆造的高技术产品和‘新三样’。我从一件件报货单中亲眼见证西部地区的发展动能。”中铁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团结村站营业部副主任庞君感慨万千。

重庆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96.2%、5.9%、4.6%。“重庆产业引擎向‘新’推进,跃动的数字背后,是巴渝大地澎湃的创新动能。”重庆市有关负责人表示。

一生一世把这份生意做下去

本报记者 林丽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1980年,温州的章华妹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到1987年,全国城镇个体工商等各行业从业人员已经达569万人,一大批民营企业蓬勃兴起。

——摘自《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树脂扣、金属扣、牛角扣、腰带扣……走进浙江温州大象城国际面辅料中心4楼1314号档铺,柜台上和墙壁上展示着各式各样的服装辅料,琳琅满目。

店里客流量不大,坐在柜台后的档铺主人章华妹却忙个不停。“现在好多客户都通过网络、手机微信下单,生意还不错。做了几十年,好多老顾客信任我,每天上班就先忙着处理手机上的订单。”章华妹说。

章华妹还有一个身份广为人知——1980年,她领到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可以说是“持证上岗”的个体户第一人。

“40多年前我就在家门口摆小摊位,卖纽扣、针线、表带等小商品。”章华妹回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先人一步的温州开始试水市场改革。1980年12月11日,章华妹从温州市工商局领到了一份登记号为“东工商证字第10101号”的营业执照,用毛笔填写,并附有她的照片。

一张小小的营业执照,改变了章华妹的个人命运。“当时没想到,我领到的竟然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我可以大大方方地做生意了,没过几年就成了‘万元户’。”章华妹告诉记者,通过做生意,自己逐渐过上了小康生活。1997年,家里花30万元买了一辆桑塔纳,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了不起。从那时起,她家的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

章华妹还尝试过其他行业,1994年又做回了服装饰品的老本行,2007年成立了温州市华妹服装辅料有限公司。

“现在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好。3年前我搬到大象城,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商城给我们减免了房租,减轻了民营企业的负担。”章华妹说,“下个月我就要过65岁生日了,但感觉身体还可以,还有拼搏的精神,我这店铺的编号是1314,我也要一生一世把这份生意做下去。”

新时代孕育了无数个章华妹这样的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家。“我为自己是民营经济中的一员感到自豪。”章华妹说。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据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全国个体工商户由1980年底的80.6万户,增长到今年1月底的1.25亿户;私营企业由1988年底的9.06万户,增长到今年1月底的5670.7万户。截至2025年1月,我国登记在册民营经济主体总量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4%。

一锤一锤敲出锦江治理新成效

本报记者 王明峰

我去四川调研时,看到天府新区生态环境很好,要取得这样的成效是需要总体谋划、久久为功的。我了解到,2016年我在重庆座谈会上提到的府河成都段是天府新区的重要生态廊道,为了治理严重污染问题,当地政府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按照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的时序要求,推动截污、清淤、补水同向发力,并采取景观提升、长效管理等措施,计划在今年5月底前实现干流和重要支流无污水下河,最终彻底解决河段严重污染问题。府河黄龙溪国控断面2015—2016年总体水质为劣Ⅴ类,2017年总体水质为Ⅴ类,今年前两个月均为Ⅳ类,整体趋势是不断好转的。所以说,做好顶层设计后,只要一锤接着一锤敲,必然大有成效。

——摘自《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几个关系》

4月2日,阳光晴好,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澄澈如镜,皮划艇爱好者王庆正在岸边做准备。不远处凤头潜鸭成群结队,悠然游弋,王庆感叹道:“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河滩洼地,现在却成了城市绿心!”

说起兴隆湖的变化,离不开锦江的治理。锦江是成都的母亲河,包括府河、南河两条干流,全长150公里。府河成都段是天府新区的重要生态廊道,曾一度污染严重,2015年至2016年国控断面总体水质为劣Ⅴ类。

“锦江塑造着成都的市井味、烟火气,串联起市民巴适安逸的美好生活,我们必须把锦江治理好,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流域水生态治理的路子,一锤一锤敲出锦江治理新成效。”成都市副市长吴皓表示。

如何治污?成都市坚持总体谋划、久久为功,在锦江治理顶层设计中从全流域系统治理出发,探索“治水、筑景、添绿、畅行、成势”路径。编制《锦江水生态治理总体规划》《锦江公园总体规划》,统筹水生态治理要素,对锦江150公里河道进行科学规划。同时坚持全域截污,补强设施短板。“实践中我们坚持‘病在水里、根在岸上’的理念,截污、清淤、补水同向发力,深入清理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系统推进农业减排,建立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着力将污染从根源上消灭。”成都市水务局局长刘贵恒说。

近年来,在成都开展锦江水生态治理的推动下,天府新区对辖区内的锦江、鹿溪河、东风渠开展“一江”“一河”“一渠”系统重点治理。如今,天府新区市控及以上地表水考核断面已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保持100%,累计打造连片蓝绿空间7.7万亩,建成生态绿道440公里。

生态基底筑牢发展根基,产城融合的密码随之浮现。几年前,李汶颖来到成都,进入位于天府新区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工作,“天府新区高科技产业集聚,绿意盎然,宜业也宜居。”如今,已有27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和3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天府新区,19万青年人才汇集于此。

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生态锦江逐步重现。锦江流域优良水体率从2016年的69%提升到2024年的100%,夜鹭、白头鹎等成为锦江常客。数据显示,2024年“夜游锦江”吸引了506万人次,群众生态获得感成色十足。

十八洞村的风貌,就得守护好

本报记者 申智林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全可以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不久前,我到湖南的湘西苗族地区就扶贫问题进行调研,那里山清水秀,民宅历史悠久、具有民族特色,我说,在扶贫工作中要注意保护传统特点。

——摘自《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青山叠翠,苗歌飞扬。“哦吼……山高谷深不能进,风大之地不敢去哎……”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天南海北的游客来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感受这里浓郁的苗寨风情。

老村部门口的坪场,几乎每天都有欢迎仪式。村民们身着苗族服饰,唱起苗歌、打起苗鼓,还有村民托着茶盘,挨个送上自酿土酒。高亢悠扬的唱腔,在大山间回转,也在游客的心间回荡。

“谁能想到,歌里唱的荒凉地方,现在成了热门旅游目的地,我们还能靠着苗族特色文化吃上‘旅游饭’。”领唱的十八洞村第二村民小组小组长、飞虫寨村民隆会感慨地说。

“走遍大江南北,很难找到保存如此完整,同时自然风貌和历史民居协调统一的苗族传统村落。”来自重庆的游客秦蓓说。

曾经的十八洞村,山高坡陡路难走,是个深度贫困村。2013年开始,依靠“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十八洞村奋力脱贫攻坚,并于2016年底实现整村脱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活变好了,村民们开始筹划改善居住条件。当时,有些村民羡慕城镇住宅的风格,也想效仿。

大多数人却有不同意见。“我们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留得住乡亲、护得住乡土、记得住乡愁,外面的人来了,依然能发现我们村里的美。”当时的驻村干部说。

“我们的特色,就是这青山秀水、苗族文化和历史建筑。”隆会说,不搞大拆大建,做好修旧如旧,村里90%以上的建筑为传统苗家建筑,百年以上的古建筑约占10%。

去年,十八洞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展现别样风采。一栋栋老房子里,苗绣、蜡染等特色民俗工坊,成为游客们舍不得错过的打卡地。

橱窗里,一枚枚苗绣胸针,造型别致,既古朴又时尚,受到热捧。“自上线以来,就成为‘爆款’。”湖南花垣十八洞苗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国桃说,她将苗绣产品的展销窗口,开到了村民家里,带动十八洞片区的绣娘,一起展示好手艺。

传统村落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弘扬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为乡村产业发展打造新引擎,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十八洞村公路旁一处宽阔地,当戎寨村民龙建正为新房建设整理木料。按照规划,他新建的小楼三开间、两小层,全部采用了木构件。青瓦屋顶、翘角飞檐,主体建筑与村落现有民居保持了一贯的特色,“十八洞村的风貌,就得守护好!”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1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