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重庆、北京、苏州等全国多个城市涌现出一批“茶火锅”门店。这些门店将茶文化与火锅深度融合,从装修设计到锅底、食材,均凸显茶元素,凭借新颖的“火锅+茶”搭配吸引众多消费者,不少门店跻身当地热门餐厅榜单,成为餐饮市场的一大亮点。
“茶仪式”贯穿消费全程
今年年初以来,全国多个城市涌现出一批“茶火锅”门店。这类门店以茶文化为核心,不仅在装修中融入茶元素,更将食材与茶直接结合,甚至以茶汤作为锅底,形成独特的“火锅+茶”融合形态。这种新颖的搭配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关注,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不少茶火锅门店已跻身当地热门餐厅榜单前列。
作为一种融合茶文化的火锅新形态,茶火锅迅速成为餐饮界焦点,其风潮从北京、重庆蔓延至苏州等地,尤其受到年轻群体青睐。在抖音平台,“茶火锅”相关话题播放量已逾亿次,众多探店博主分享体验;小红书上,相关笔记数量超150万篇,足见其网络热度。其中,北京壶·茶馆火锅店自2021年开业后,长期稳居大众点评北京火锅热门榜前列;苏州苏见山·苏式山野茶火锅开业仅3个多月,热门套餐销量便突破5000份。
茶火锅的走红,关键在于其构建了“火锅+茶”的沉浸式消费体验——从用餐环境到锅底、食材,均深度叠加茶元素与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消费场景。在门店装修上,茶火锅店多以新中式茶馆为主题,强化茶元素的视觉呈现。例如,壶·茶馆在门口设置巨型盖碗茶装置,店内则以整排盖碗茶茶叶展示台营造直观的茶氛围;黄山陶元茗茶火锅通过大幅书法墙、书法布幔等细节,复刻老成都茶馆的韵味;苏见山·苏式山野茶火锅则融合“茶”与“山野”两种风格,以茶墙、绿植、鲜花打造“山野品茶涮锅”的场景感。
在产品设计上,茶元素的渗透更为显著,尤其体现在锅底与食材中。锅底以茶汤为基底,选用的茶汤涵盖老鹰茶、茉莉花茶、白茶、红茶等常见品类,部分门店为突出差异化,还推出普洱茶、藏茶、乌龙茶、龙井茶、黄山毛峰等小众茶底。更有品牌进行深度创新,如壶·茶馆的“茶炒牛油全红锅”,将老鹰茶与牛油、麻椒、辣椒同炒,其茉莉番茄锅底、老白茶菌汤锅底等也均以茶与底料提前熬制而成。
食材方面,“茶香毛肚”(以茶汤浸泡)、“龙井虾滑”(虾肉拌入茶末)是常见招牌;部分门店还推出特色菜品,如茶炮老火锅的茉莉花鹅肠(茶汤浸泡)、红茶嫩肉片(撒茶叶),壶·茶馆的鲜茶蚕豆鸡肉丸、绿茶流沙蛋黄麻将等。这些食材多以“盖碗茶”容器盛放,搭配盖碗茶饮品,使“茶仪式”贯穿整个消费过程。
茶元素重构消费体验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茶在火锅中的应用不断深化,这场“茶火锅运动”已超越味觉创新,从多个维度重塑了餐饮消费的内涵。
其一,茶汤成为“健康火锅”的标配。茶与火锅的搭配并非全新尝试,川渝地区早已形成“麻辣火锅配老鹰茶”的传统,利用茶的解腻去油特性平衡火锅的刺激。今年4月,季季红火锅与可口可乐旗下无糖茶饮品牌“淳茶舍”跨界合作,推出以茉莉花茶为底的春茶火锅,既通过茶汤降低油脂感,又借茶香呼应春日氛围,为年轻群体打造了沉浸式的健康餐饮体验。
其二,“茶+”产品矩阵拓展消费场景。火锅与茶的融合不仅创造了新场景,更丰富了选择、强化了品牌差异化。例如,壶·茶馆作为新中式茶火锅品牌,将茶元素与国风文化结合,提供工夫红茶、飘雪茉莉等茶饮,搭配茶香毛肚三脆卷、绿茶流沙蛋黄麻将等招牌菜品;深圳张想想·茶馆火锅则融合重庆火锅的麻辣与茶的回甘,推出抹茶破冰鸭肠、桂花乌龙千层肚等桌桌必点的菜品。此外,“茉莉虾滑”“碧螺春虾滑”等已成为火锅界爆品,不少品牌与供应链合作共创产品,如逮虾记与熊喵来了火锅、大龙燚火锅、珮姐重庆火锅联合开发特色虾滑,引发行业模仿。
其三,场景创新从“市井烟火”升级为“茶寮美学”。茶元素为火锅场景注入文化质感,以上海卿庭·成都鲜货火锅为例,店内以满墙茶叶打造“茶馆式”空间,让消费者产生“吃火锅如逛茶馆”的体验;等位区以书法、玻璃墙为背景,搭配茶具,增强了品牌的自主传播效应。
其四,沉浸式体验提升用户黏性。除产品与装修外,服务质量对体验感的塑造至关重要。近期,海底捞新加坡门店推出“一壶入魂”国风茶道表演,行云流水的动作与弥漫的茶香形成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既增强了互动性,又强化了传统文化的记忆点。
走红背后亦有争议
尽管茶火锅热度高涨,但其发展仍面临争议与挑战。部分消费者认为,茶火锅虽在概念与场景包装上表现突出,但口感创新不足——茶汤锅底与传统重庆火锅味道差异不大,茶元素菜品也难以凸显茶味。此外,受重装修与网红营销成本影响,茶火锅人均消费偏高,导致复购率偏低。
从产品本质来看,茶火锅以茶汤替代部分或全部高汤,在健康属性上具有优势。例如,壶·茶馆的“茶炒全红”锅底以老鹰茶炒制牛油底料,既减少传统高汤的油腻感,又保留麻辣鲜香;食材上,以茶汤腌制或浸泡的处理方式,既提升了口感层次,又借助茶叶的养生功效强化了健康属性。因此,茶火锅的走红,本质上是对消费健康意识觉醒、养生需求激增的回应,与近年从区域走向全国的“喝汤火锅”(如广东猪肚鸡火锅、云贵菌汤火锅、深圳椰子鸡火锅、重庆水火锅等)逻辑一致——这类火锅均以“可喝汤”为共性,突出轻油低脂、养生的特点,如水火锅以“七分水三分油”降低油腻感,药膳火锅则加入枸杞、红枣等药材兼顾温补与鲜美。然而,茶火锅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连锁品牌少、门店数量有限且分布分散,全国市场渗透度较低,面临多重困境。
从口味来看,受众稳定性不足。茶火锅核心卖点“茶香解腻”背后,是茶叶的清苦、花香与火锅的麻辣、厚重之间的强反差,易引发两极评价,导致客流多依赖打卡效应,复购率偏低。传统火锅已形成稳定的口味认知(如川渝麻辣、潮汕清淡),而茶火锅作为新品类,需持续投入市场教育。
对此,业内认为,这是“跨界创新”的必经阶段,提升受众稳定性需把握两点:一是避免强行堆砌茶元素,优先选择与火锅基底契合的茶种(如番茄锅搭配茉莉花茶),以“茶香辅助风味而非主导风味”降低接受门槛;二是针对健康客群强化“解腻养生”功能,针对风味客群突出“茶香提味”亮点,同时结合地域文化(如川渝茶馆场景、江南园林体验)增强情感认同,逐步扩大稳定受众。
业内人士表示,茶火锅凭借新颖概念与独特场景体验吸引了大量关注,但其本质是对传统火锅吃法的创新演绎。未来能否持续发展,仍取决于其在口感创新、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