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目碗糕强足笋

旧蛏买煮锅边糊

(清)郑东廓《福州风土诗》

欲知闽菜何等滋味

还得来福州走一遭

“福建人食不厌精,福州尤甚。”

汪曾祺先生在《初访福建》中这样写道

吃遍四方的蔡澜

啜一口福州罗源下廪羊汤

不禁赞曰:

“一喝,果然惊为天物。”

闽菜之所以令人念念不忘,终究是因为食材出众。聚春园集团的闽菜大师就曾感慨:闽菜一旦离了本地,即便原样复制,也难再现那地道风味——关键,就在于食材。

福建地势得天独厚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漫长的海岸线送出数不尽的海味

茂密的山林孕育出丰美的山珍

纵横的江河又慷慨奉上溪虾河鳗

加之海运自古繁盛

历史上南货北货汇聚于此

更有海外诸珍也先从福州上岸

山海相济、物产交融

闽菜的格局便由此而生

“到了福州,去哪儿吃呢?”若问福州资深美食达人、年过七旬的“菩提玉斋”,他能与你说上一整天。从20世纪70年代起,寻觅美食就成了他的生活,闽菜始终是他的心头至爱。

尝闽菜,不妨从清早开始。“锅边、鱼丸、肉燕、元宵,一样也别落下。”菩提玉斋说,鱼丸各地都有,唯独福州的有馅;肉燕以肉包肉,外乡人初见总觉新奇;元宵别处多是甜口,福州却咸得有个性。

若讲究环境,首推安泰楼。百年老店,一百二十九岁了。虾酥、芋泥、发糕,各种糯叽叽,琳琅满目的小吃任你挑,单是糖粿、芋粿等粿类,就有四五十种。若想沾点市井烟火气,不妨拐进社区街巷中,寻一家专门做锅边的店。怎么选?“人多热闹的,准没错。”菩提玉斋笑言。

中午饭点到了,可去找找有八闽地方特色的老菜馆、小酒楼。那里的师傅,手上都藏几分真功夫,准能宠坏天南地北的食客们。

品尝闽菜

当然不能局限于城区口味

在街头闲逛慢找,说不定就会遇上福清人的拿手“滑”技——滑鱼、滑蛏、滑五花肉,样样皆可滑,一滑滑进你心窝里。有的店铺飘来闽北山野之气,延平笋燕、夏道土羊汤,叫人不必出城,便能领略闽北风情。还有的专做霞浦滩涂小海鲜,运气好的话,你能点上一盘难采集的“来自地狱的海鲜”——香油炒笔架,保你食指大动。

夜色初临,风里带着微凉,此时吃食可以更热烈些。

“两类去处:一是老品牌酒店,单是聚春园集团,旗下就有聚春园大酒店、聚春园会展中心店、福州大饭店、于山宾馆、聚春园驿馆、聚春园滨江假日酒店、聚春园瑞春酒店等等,老品牌常有新惊喜;二是打开手机,检索上榜过米其林、黑珍珠、金梧桐等指南的新派名店,既守根本,又有新意,断不叫人失望。”菩提玉斋如是说。

到了聚春园,佛跳墙自然不可错过。

这家百年老字号,一百六十年来金字未褪半分色,“闽菜之王”佛跳墙便发源于此。“做佛跳墙急不得,每道工序、每样食材,火候分寸皆不同。唯静心慢守,才得最后那一缕香。”闽菜大师杨伟华,身为国家级非遗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第八代传承人,三十多载厨艺生涯,有二十多年专攻这一坛。他手下的佛跳墙,汤色如茶,不见浮油,却荤香满室。若预算有限,可点素有“小佛跳墙”之名的坛烧八味,这是佛跳墙的最佳平替。鸡汤汆海蚌亦是国宴之选,如果觉得贵,还可以选择鸡汤汆象拔蚌,价廉而味不减,照样解馋。

背街小巷里,“苍蝇馆子”往往也藏着意外之喜。荔枝肉、南煎肝、爆炒双脆这些地道闽味,点上一盘,就见真章。荔枝肉并非真用荔枝,乃形似而得名,是闽菜中最接地气的一道家常菜。各家有各法,或家常或香酥,或包心或炸熘,百年流转,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带着乡愁的酸甜咸滋味。

福州人擅用红酒糟

小店里的老板大多会这一手

糟鳗、糟肉、糟笋

…………

“糟透了”才是“好极了”

主食不妨试一碗鸭露粉干

也可将粉干换成线面

感受网传的福州面会“无限繁殖”的乐子

“80后”吃货阿爬最爱捞化,常带外地朋友去吃。“配料有数十种,大家自选。”阿爬告诉朋友,福州的山珍海味,在这碗捞化中可见一斑。他自己喜欢点细粉,加罗汉肉、鱿鱼、海带、花蛤。当然,还要倒上一小碟蒜头酱或虾油,蘸着吃——这是老福州才懂的规矩。

对了,来福州岂能错过河鲜和海鲜?闽江的白刀鱼、翘嘴鱼,海里的梭子蟹、鳀鱼、鲳鱼、带鱼、竹节虾、鱿鱼……简单清蒸,一口下去,方知什么叫“鲜掉眉毛”。

闽菜也是文化

光靠舌尖了解是不够的

有空不妨去福州海峡奥体中心

逛逛闽菜文化博物馆

闽菜文化博物馆

这是国内首家闽菜主题馆,也算一新晋地标。一楼展闽菜千年之味,从昙石山炊烟初起,到名动天下、步入国宴;二楼聚山海之珍,展八闽全席,说尽一地食趣雅事;三楼福宴馆中,闽菜大师云集,让你不但有的看,还有的尝。

来源:福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