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都市现场原创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长期以来,传统的螺旋藻大池养殖方式,极易造成污染,使得螺旋藻无法鲜食,只能通过高温干燥灭菌后食用。然而,高温处理这一环节却导致大量营养活性成分流失,极大地降低了螺旋藻的营养价值与功效。而简单的封闭式净化养殖虽能避开污染问题,但由于自然光利用率低,又会降低产量,难以实现大规模市场化推广。

都市现场记者3月30日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安科研基地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上了解到,“火星农场” 螺旋藻 3.0 技术,有望破解这些难题。

“火星农场” 螺旋藻 3.0 技术通过综合了净化、藻种驯化、温控、人工光谱、冷冻等多项先进技术,实现了全方位的综合效应。其中,净化技术确保养殖环境的纯净,藻种驯化提升螺旋藻适应力,精准温控保障生长条件,人工光谱模拟最佳光照,冷冻技术则最大程度保留鲜藻营养,从而成功在鲜食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让螺旋藻以最鲜活、营养最丰富的状态呈现在市民面前。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基地管理中心主任 郑立平:我们今天发布的这个Marsfarm(火星农场螺旋藻)3.0的这个技术。所有这一套的养殖技术、装备,都是我们农科院首创的。这种模式在整个中国包括世界上都是首创。我们研发的这项技术,从它的材料从、补光的方式,包括加温的方式、营养液的配方,我们都是与众不同的。今后这项技术还会为我们2030年的载人登月,包括将来的我们中国上火星,来做一些技术储备。


这项技术的带头人是缪坚人今年87岁,历任江西省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江西省科技情报局常务副局长等职,是国内螺旋藻研究的带头人,被誉为螺旋藻之父。



螺旋藻,这种看似微小的生物,实则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不仅拥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丰富的医药活性化学成分更使其在增强人体免疫防御能力方面效果显著,在国内外临床医学上广泛应用。

在军事领域,螺旋藻解决了边防哨卡将士的营养供给难题,为长期在水下潜艇中续航的战士提供抗辐射保护,甚至作为太空营养食品的有力候选。

然而,在我国,螺旋藻的大池生产方式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空气污染以及病虫害滋生等因素的制约,严重影响产量与质量。现在,在缪坚人教授的持续引领下,“火星农场” 技术再次突破了传统养殖的局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