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名片

项目名称:木樨香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内容:木樨香制作技艺最早可见于唐朝,发展于宋朝,成熟于明清,以保持花香天然特性为特点,通过运用传统制香方法对木樨花(桂花)的炮制(修制、浸泡、蒸煮、烘炒、水飞、溶剂萃取法等)提取天然花香,均为手制,又按功能与使用方式不同可单方也可与其它天然香料再进行组合、配比制作成香品。成品有液体香水、纯露、精油;固体的香膏、线香、香丸、香饼、香牌、香粉、香塑等,可用于涂抹、佩戴、熏闻、泡浴、饮用、食用,既有一定的保健功能,也可用于养生怡情,改善居家环境,添香袪味,在人们生活中广为使用。

项目级别:2023年列入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桂花,是属于秋季的“限定”。秋风一起,金桂、银桂、丹桂等全面盛开,秋风携着桂香把整座桂林城变得香甜。为了把桂花季最美好的时刻定格下来,古人也有自己的妙招,那就是制作“木樨香”。

制香,这一古老的工艺,仿佛是一次时光的旅程。通过精湛的技艺,将岁月凝练成缕缕烟气,再化为沉香,让人在品味中感受时光的流转与香气的沉淀。空气中,那缕温婉幽玄的香气不经意却动人,或清雅,或浓烈,古意盎然,抚慰人心。

日前,记者前往位于七星区兴和路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樨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莫婷娜的“子茗工作室”,寻找“木樨香”。

木樨香膏(左)和木樨香盘香成品。 记者蒋璇 摄

以花为伴

代代“香”传香满城

走进莫婷娜的子茗工作室,一场制香沙龙正静静拉开帷幕。

一股氤氲,袅袅升腾,淡淡香气,闻着令人舒坦;操作台上摆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香粉、香品、制香工具。木樨的清甜、檀香的悠长、丁香的浓郁、龙脑的清凉、沉香的醇厚、没药的苦涩……琳琅满目的香料,仿佛一场嗅觉的奇妙盛宴。

在莫婷娜的悉心引导下,参与者仔细感受着每一种香料的特性与功效,探索着香文化背后的神秘奥秘。

“大家可以仔细观察、嗅闻。”莫婷娜一边耐心讲解,一边将香料一一展示给大家。从香方配伍、香料研磨、和香揉泥,再到制作成型、打磨装饰,每一个环节,她都鼓励大家上手体验,感受合香的独特魅力。

莫婷娜正在配香。 记者蒋璇 摄

莫婷娜介绍,天然花香的使用,源自人们生活的需要。过去,因岭南之地多湿瘴,古人要焚香袪虫避疫、增香抑菌。桂花属木樨科植物,由于其花香馥郁远溢,故而又有“九里香”之称。木樨不仅可以供观赏,亦有药用和使用的价值,其性辛温,归肺、脾、肾经,具有温肺化痰、散寒止痛的功效。其香品可佩戴(如端午有佩戴香包的习俗)、浸浴、熏燃、涂抹、喷洒、煎闻、食用等,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对人们改善生活环境和身体状态具有明显的作用。

用于佩戴的木樨吊牌。 (受访者供图)

这些习俗和用法,在不少典籍中均有记载,制香之雏形也已可窥得端倪。

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莫休符《桂林风土记》中《重阳东观席上赠侍郞张固》,“翡翠巢低岩桂小,茱萸房湿露香浓”……诗中所题“岩桂”即为木樨,木樨香香气馥郁沁人心脾,有解郁怡情的作用。可见,彼时在桂林的古代文人对木樨天然花香的喜爱之情,宴请之时,有花香为伴也是一种待客之道。

宋代文人范成大出知静江府(广西桂林)期间,留下大量诗词,其中《初秋闲记园池䓍木》:“旱地莲花娇小,水盆栀子幽芳。薇帐半年春艳,桂丛四季秋香。”还有《次韵马少伊木犀》等,都出现了木樨香的身影。其所著《桂海虞衡志》记志香篇中,又可见诸香合和使用,木樨香从天然发香的使用开始有了与其它香䓍合和制作的技艺。

清代光绪六年的《临桂县志》中有记:“排香、零陵香与诸草(木樨等)合香使用,有化湿解毒、驱蚊避秽的功效。”至此,木樨香的使用从天然香气的怡情上升到了保健养护的功用。

莫婷娜告诉记者,古时,桂林的文人墨客对桂花(木樨)香的喜爱,为木樨(桂花)合香的使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桂林博物馆现存荔浦出土的东汉陶熏炉、唐代西庆林寺出土的鬲式双耳三足香炉也为桂林用香提供了佐证。

复原古方

只为“香”如故

“琴棋书画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雅士生活方式的缩影,每一种元素都代表着不同的精神追求与生活情趣。在诗词歌赋中,“香”常被用来比喻君子之德。

莫婷娜家族制香技艺始于清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主要制作木樨香。木樨香制作具有“选料天然、炮制严格、配伍科学、手制精美”的本土特点。

“香,不仅仅是嗅觉的享受,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文化的积淀。”莫婷娜与香的不解之缘,始于童年时期的耳濡目染。因为外婆和妈妈都擅长制香,她从小便沉浸在香文化的浓厚氛围。如今,已从事制香工作二十余载。

莫婷娜介绍,制香十分讲究选材的精良、配方的精妙以及工艺的严谨。木樨香制作是以天然木樨(桂花)花香为前提,既可使用其自然发香,也可通过古法的制作方式提取天然花香使用,讲究桂花品种、地域和香气的特征,具有时间性、地域性、品种性的特点。桂花的栽培在桂林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桂林府志》记载“桂山多桂”。桂林产的桂花品质好、产量高、香气馥郁,是制香的绝佳天然香料。作为中国五大桂花产区之一,桂林是中国最大的干桂花产品传统集散地。目前,桂林桂花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每年桂花产量超1万吨。

金桂,是制香的最佳香料。 (受访者供图)

所谓古法炮制,主要是对其性、味进行保持或加强,制作不同形态的成品有不同的方法,主要包括修制、浸泡、蒸煮、烘炒、水飞、溶剂萃取法,从而保证花香的纯净与天然。 以线香为例,每一种香品,都要历经选材、备粉、拌合,揉泥、醒香、晒香、窖藏等十几道工序,从香料的选择与配比,到制作的方式与手法,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莫婷娜称,桂花采摘后,要立即进行筛选,一部分鲜花用于现场制作,剩余的用古法进行干燥,待完全干燥后再将桂花研磨制粉就可以和其他香料一起合香制作了。

把制好的香放在香萝上,随后进行晾晒 记者蒋璇 摄

莫婷娜表示,同一种香料,在不同的香方里,用量和炮制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为此,她始终坚持采用天然动植物香药作为制香原料,渐渐从“手艺人”转变为“守艺人”。在她看来,古法手工制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复原古香,是一个不断试错和探索的过程。“古代的香方记载,很多时候只列出了原料,并未详细说明具体的配比,这就需要制香人不断地调试。此外,和料、出香还须按节气、时辰、天气而定。”莫婷娜称,古法手工制香没有省事的,需要耐心和细心,每个方子的用料配比,都是几十次或上百次实验,一克一克调试出来的。“恢复一款古香至少要花费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近年来,她复原了一款源自宋代的香方,主要成分除了桂花之外,还加有沉香、檀香、丁香、龙脑等天然香料,是传统的和香,香气清雅柔和,不仅留住了桂花的香气,还能调和身心。

“古代常用可供考究的木樨香方有十几种,我们正在逐渐探索复原。”制作木樨香的工序,每一个步骤,莫婷娜坚持古法技艺,整套流程下来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守正创新

“香”飘现代生活

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传统香文化如何融入当代?莫婷娜的答案是——既扎根古法,又拥抱新潮。

“坚持古法制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历史的致敬。”为了深入掌握制香技艺,莫婷娜找来《香乘》《天香传》《陈氏香谱》等经典香书专著,潜心研读;前往武汉等地拜访制香非遗传承人,虚心学习古合香技艺、香道文化及礼仪。经过多年的努力,她已经熟练掌握了“木樨香制作技艺”的核心合香知识,以及篆香、线香、塔香、盘香等多种香品的制作技艺,在传统制作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香品的外观更加精致、配套装饰更具美感,极大地提升了香品的现代审美价值。

篆香制作。 记者蒋璇 摄

师古而不拘于古。在遵循古法传承的同时,她还根据现代人的需求,以岭南香事与本土用香特点为根本,以适合本土气候、环境创新制作香方,主要结合本土天然香料进行配伍,除保留桂花原有的天然香气特点外,融合肉桂、排草、零陵香、榄脂、沉香等其它香草,创新制作不同功用的木樨香产品,如木樨香膏、桂花古法香丸、香饼、香粉,木樨香香珠手串、项链等,将古老的香文化与现代创意巧妙融合;创建子茗工作室香文化空间,展示传统香品,开展公益传承活动。

用工具将长条的线香卷成盘香。 记者蒋璇 摄

在技艺传承方面,莫婷娜竭尽全力。她牵头梳理木樨香制作技艺知识及核心技艺,推动技艺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2017年,组织成立桂林市香文化研究会,深入研究与挖掘天然熏香古法技艺;带头走进社区、中小学及高校,开展线下香文化体验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制香的乐趣与魅力。

与此同时,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着力宣传木樨香制作技艺,鼓励制香人研发更多木樨香系列产品。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搭建起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小众与大众的文化桥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这份源于大地的芳香艺术,投身到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中来。我也将继续在制香技艺的道路上摸索前行,不断传承与创新。”莫婷娜认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扬,都是需要逐步完成的。而香,无疑是人们对于城市最好的记忆。因此,更该发挥本土特色结合传统工艺,在传承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全新的桂花香产业,用充满香气的文化名片向全国、全世界展现桂林山水和人文之美。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