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课文教什么?这是由其自身的教学价值决定的。而一篇课文怎么教?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但不知从何时起,“同课异构”成了让一线教师望而生畏、退避三舍的教学活动,我也不例外。

8年前我刚刚入职一年多,接到了“学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的比赛通知,与来自不同学校的两位教师一起进行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自读课文《一棵小桃树》的同课异构教学。

经过一周的心理调适,我终于开始备课。我先后参看了课本、教师教学用书和几乎能找到的所有网络资源,最终确定了教学思路:一是初读:与小桃树相遇,梳理小桃树的生长历程;二是研读:与小桃树同行,比较“我”与小桃树在生长环境、成长经历和面对挫折的态度等方面的异同;三是悟读:与小桃树一起成长,总结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我的_____”为题写一篇短文。在初次试讲后,听取师傅王玉梅老师的建议,加入了“会读就请大声读出来”“知道就请大声说出来”等字词梳理环节。

几天后,我走进赛课现场,一切还算顺利。“十里桃花,蜂围蝶阵;一棵桃树,形单影只……”时至今日,当初的课堂导入语还能随口说出,候课时邀请学生在我书本第108页空白处写下的十几个娟秀姓名的场景,时刻提醒我曾经的这段首次同课异构赛课的经历。

一年前,我接到学校备课组长的意见征询,是否愿意参加“河南省实验中学‘国培计划(2024)’农村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中的同课异构活动,授课篇目是新选入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我的白鸽》,另一位授课教师是浙江特级教师肖培东。虽然此时我教的是八年级语文,但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啊!我丝毫没有犹豫,当即报名。

《我的白鸽》是首次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可供参考的资料屈指可数,不过这也给了我一次可以毫无顾虑裸备课文的机会。整体感知、查阅字词、梳理“我”的情感、发现白鸽的变化、分析“我”的举动、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解答旁批、阅读原文、逐字打出电子版课文,这是我裸备教材时的10遍素读。充分阅读让我发现课文中独特的语言现象——重复。结合教材中关于词性的课后补白,我就从解构批评理论出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抓住重复的名词和代词,概括文章内容;二是抓住重复的动词,品析富有意味的细节;三是抓住重复的形容词,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通过一系列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于重复中窥见文章真意。

我的课上完后,我全程观摩了肖培东老师的课。肖老师从“我的白鸽”到“这一刻,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既有轮廓雕塑,又有细节琢磨。更没想到接下来发生了让我完全不敢奢望的事情,肖老师在报告环节花费大量时间对我的教学进行了集中点评,先是肯定了文本解读的创造性,然后指出其中的疑问处:“这三个重复是不是这篇文章最重要的语言形式”“把这么长的一篇文章仅归结为某几个词的用法会不会削弱学生对‘我的白鸽’的理解”?紧接着肖老师提出了改进的具体建议,甚至对修改后的课堂内容进行了初步描述。事后我整理肖老师的点评时,发现竟然多达5753字,字字珠玑。

后来在国培二期的讲台上,我再次换班执教《我的白鸽》,教室后方坐的是远道而来的28位同行。时隔20多天,在逐帧研习肖老师的《我的白鸽》教学视频后,我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完整,重新设计了教学流程:首先,关注重复出现的时间词三个“美丽的早晨”,结合相关语段分析白鸽的生长轨迹和“我”的情感发展;其次,关注重复中有变化的时间词“一个下午”,思考“我”与白鸽关系的变化升华;再次,结合板书分析“我和白鸽”与“我的白鸽”的不同,理解“白鸽”一词在文中重复出现数十次,而“我的白鸽”只在结尾段出现一次的特殊用意;最后,与课堂导入相呼应,让学生发现重复的语句和重复中有变化的语句都可以成为默读时的关键语句。授课结束,这节课得到同行的充分肯定。在我看来,这堂课更像是一次自己与自己的同课异构。

同课为何异构?与其说是区分高下低劣,不如说是让教师在同台展演中互相学习借鉴彼此的过人之处,认识自己的不足,提升教学水平。同课如何异构?需要多遍素读原文,广泛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方式,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

谢谢你,同课异构,带给年轻的我滋养的甘霖。谢谢你们,所有给予过我帮助的老师,带给稚嫩的我和暖的阳光。同课异构的路上,我从不孤独。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实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30日第12版

作者:安幸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