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环境下的5G通信会面临信号弱等情况。山东科技工作者针对这一困难挑战做了哪些创新性突破?7月3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省”科技人才系列记者见面会上,山东大学智能通信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海霞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张海霞介绍,工业环境下通信信号差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传播环境复杂,另一个是大规模机器突然并发传输大量数据导致通信信道拥塞,传输可靠性下降。
工厂中到处都是金属设备,对无线传输信道的影响非常大,无线信号经过多次反射后杂乱交织,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很难分析。针对这个问题,张海霞带领团队持续攻坚工业场景下电磁传播底层模型、分析传统方法短板、重构算法内核,最终在保证复杂电磁环境下对信道精准估计的同时,将信道估计开销降低了近一半,大幅提升了传输效率。
当数千台设备突然同时传输数据时,就像无数水管同时往一条细管道注水必然造成堵塞。对此,团队通过“精准过滤+预测调度”的方案破局。主要在两方面进行了创新,首先是研发了工业需求导向的数据压缩聚合技术,该技术就像一个智能的滤网,将工业场景中繁杂、冗余的数据压缩、剔除,只传输关键信息,在源头上降低传输数据量;针对工业序贯过程的时空强耦合特性,提出了基于空时双域业务需求预测模型。
众所周知,工业流水线规律性很强,可预测性非常高。为此,团队在车间通过采集大量的工业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深度分析产线节拍、工序逻辑等规律,预测未来可能存在高并发通信需求的时间和位置,并提前进行资源的分配与部署,有效的缓解突发情况导致的拥塞问题。从而解决了工业场景下的5G通信服务质量需求不能满足的问题。
山东是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经济大省。当前,山东正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战略,要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跃升,其关键在于借助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破解数智化转型的关键瓶颈。
张海霞团队研发的面向工业物联网的5G关键技术,其核心价值在于借助无线通信链路打通传统产业数智化升级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构建低时延、高可靠、大连接的工业物联网,实现工厂内部全要素、全流程的数字化互联互通,确保5G网络能够真正可靠地承载工业控制、实时数据传感等核心应用。在海尔空调胶州工厂的实践中,5G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产线效率,实现了设备的“看得更清、反应更快、协作更智能”。
同时,团队已形成一套可复制、可移植的解决方案。以海尔空调项目为样板,可以吸引并集聚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山东落地发展,构建繁荣的5G工业物联网生态圈,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过5G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将有力推动山东构建起万物互联、智能协同的未来工厂新范式,助力山东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持续深耕这一领域,为山东建设科技强省与数字强省贡献智慧与力量。”张海霞说。
(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范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