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于瓅

当浙江台州黄岩区山下郎村的废弃采石场在2025年初重新开放时,谁也没想到,这座沉寂多年的千年石窟竟在短短数月内吸引了35万游客前来探访。

2023年,承载着千年采石记忆的黄岩石窟迎来重要转机——黄岩区特邀清华大学徐甜甜教授团队担纲设计,为这座沉睡的工业遗址注入新生。经过15个月的精心打造,黄岩石窟于2025年1月焕新亮相;同年3月,设计改造黄岩石窟的徐甜甜教授荣获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沃尔夫奖。

近日,潮新闻对话徐甜甜教授,揭秘黄岩石窟从废弃矿坑到文化空间的蜕变历程。

沃尔夫建筑奖 图源:官网截图

最初接触这个废弃矿坑项目时,最触动您的是什么?

最初接触黄岩的废弃矿坑项目时,触动比较深的是它千年的历史积淀与错综复杂内部空间结构。尤其是当我深入石窟后发现其内部空腔结构高差达数十米、洞洞相连形态复杂,岩壁上的天然壁画和铁锰矿物形成的色彩令人叹为观止。

决定接下这个项目,是因为我看到了通过设计将这些废弃矿坑转化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可能性。我们希望通过"建筑针灸"的微创方式,唤醒场地的记忆,让沉睡千年的石窟重新焕发生机。

改造前的石窟 图源:台州市永宁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最小干预、建筑针灸”的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在黄岩石窟中是如何实践的?

“最小干预、建筑针灸”的理念最初源于我们在松阳的乡村实践。当时在平田农耕馆改造项目中,团队发现保留闲置民居的夯土墙肌理,同时植入新的公共功能,比完全拆除重建更能关联当地文脉,这种方式让历史肌理与现代生活形成价值共鸣。也是通过最小的设计干预实现最大的空间活化效果。

在黄岩石窟项目中,我们将这一理念进一步深化。通过保留石窟原始通道,将其转化为交错连续的游览通廊,同时嵌入艺术展厅、小剧场、书吧等当代功能空间。这些通道既是连接不同空间的动线,又成为讲述千年采石历史的叙事载体。

改造后的石窟 图源:黄岩石窟运营“文益社”

3.在保留工业遗迹原始风貌和进行现代化改造之间,团队是如何权衡取舍的?

在黄岩石窟的改造过程中,对于如何平衡原始风貌保护与进行现代化改造,团队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讨论。我们始终秉持尊重石窟的在地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的原则,针对每个石窟的独特形态量身定制改造方案。

以1号石窟“城市客厅”为例,我们利用原有天然水潭,通过设置码头和编木拱桥,将游船动线与陆上展廊有机结合。这样既保留了洞窟泛舟的原始体验,又赋予了在地文化展示的功能。在材料选择上,我们就地取材将采石废料加工成镂空栏杆,与岩壁的原始肌理形成呼应。

“因窟制宜,功能适配”,尊重每个石窟的原始形态,同时将新增功能与原有结构自然融合,形成新旧对话。

石窟中的展览 图源:黄岩石窟运营“文益社”

4.面对存在风化、结构不稳定等安全隐患的矿洞,团队是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同时保持其原始美感的?其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由于加固点位总体呈点多面广趋势,且洞窟岩壁壁画浑然天成,需要尽可能保留壁画完整形态,减少人工干预,所以加固设计以隐形或保护性加固为主。

石窟内部我们则根据其形态特征,加固设计过程,结合石窟内部建筑使用功能、构造形态,进行设置支撑隔墙、支撑柱/梁和钢筋砼墙,根据岩体节理裂隙发育不同情况,针对性的采用隐形锚杆、危岩清理,沟槽岩体静力切割、空腔砼充填、裂隙注浆等措施进行加固。

除了加固的工程难度、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空间里巧妙组织公共流线,也是我们面对的挑战。在利用原有采石运输路径基础上,我们在关键节点上做了竖向交通的疏通。另外除了步行通道、连接打通水面路径,也可以提供新的空间体验感。

建设中的石窟 图源:台州市永宁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5.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最让您感到自豪的成就是什么?

我们通过对黄岩石窟微改造、精提升实现了最大的空间活化效果,激活场地的公共属性。通过融入文化展览、艺术演出等公共活动,这里不仅成为了市民游客青睐的文化地标,更成为连接城市记忆与当代生活的纽带,让历史遗产与现代文化深度共生。

(黄岩石窟此前报道:从“废矿”到“富矿”:一座千年采石场的蜕变与新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