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又多了一个“民意直通车”——成为首批国家网信办网络立法联系点。

4月23日,古北市民中心网络立法联系点召开联系点建设专题推进会,并举办《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再次征求意见稿)》立法征询会。当天,一场普法集市在古北市民公园绿地同步开展,向群众普及《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立法征询、普法宣传 、基层协商......这是古北市民中心的“日常”。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作为这一重大理念的“首提地”,今年以来,古北市民中心已迎来99批次1664人次实地考察。来这里参观的中外考察团无不感叹,透过这扇“小窗口”,能够感知中国式民主的“大气象”。

从“首提地”发轫,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上海不断开花结果。从开门立法到社区治理,从基层协商到人民建议,上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将这一重大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融入人民城市建设各方面,积极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

“首提地”民主实践不断延伸

在古北市民中心的展示厅,最抢眼的就是一面“法条墙”,记录着首提地征询过的法律法规。居民们说,“看到自己提的建议意见变成了法条里的一句话、一个词,很高兴”。

其中一个案例被反复提起。2022年11月,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就《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开展立法征询会,一位老师提到,上海市盲童学校虹桥路出口周边的盲道设计不规范,盲童学生过街很不安全,建议在相关路段加装过街音响提示、盲文提示等装置。这条建议很快被采纳,被写入正式出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2023年实施的《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也明确要求城市主干道安装过街音响。没过多久,过街提示设备就在虹桥路率先试点落地,盲童过街不再忧心。

这部法规的故事还在“未完待续”。今年,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公益诉讼办案指引》,联动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就《指引》开展意见征询。4月22日,《指引》专场征询会在上海市盲童学校举行,不仅邀请了专家人士,还请来长宁区聋人协会、盲童学校等残障人士代表参加,大家围绕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公益诉讼案件的调查、磋商、检察建议、跟进监督等内容献良策。

“这场专场征询回应社会关切,将参与立法链条延伸至立法后,以法治架起了无‘碍’桥梁。”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郭凯说,立法直通车架起一座汇聚民智的“彩虹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有机会参与立法,让每一部立法都满载民意、顺应民心。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人大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共听取103部法律草案意见,上报建议3776条,其中351条已经被采纳,征询意见46586人次。

“首提地”的民主实践正在不断延伸。距离古北市民中心不到50米,去年1月新设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4月24日,市政协组织驻沪领馆官员、外籍友人来到这里开展了一场围绕“十五五”规划编制中入境旅游相关内容的专题座谈会,14名外籍人士畅所欲言,为上海打造“入境游第一站”贡献一线心声。

“我非常赞赏政协的开放性,他们与本地人,甚至是外国人就上海的发展规划进行咨询和交流,他们想听听我们的建议,这是一个非常透明的做法。”会上,斯洛伐克驻沪总领事伊戈尔·帕佐拉克先表达了自己的感动。他和家人在上海居住多年,这样的交流让他感受到城市的归属感。

协商议事、专题座谈、浦江纵横大讲堂、考察团交流……截至4月20日,在这个实践点开展协商议事活动 132场次,走进实践点的三级政协委员达2681人次,参与活动的界别(基层)群众4313人次,反映社情民意信息 1060条。

构建全方位民意矩阵

构建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需要将民主的“根系”深深扎进基层。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熊易寒说,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关键在于形成机制健全、程序合理、链条完整的工作闭环体系,促进民主参与更加有序。

上海人大深化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十大行动”,从“首提地”开启,基层立法联系点不断开枝散叶,如今已扩展至36个,同时打造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站点,将听取意见的触角向基层延伸,构成了覆盖全市16个区的民意矩阵。

上海政协也在积极探索政协“站、室、点”平台载体建设,探索全国、市、区三级政协委员有序参与基层协商模式,建起235个政协委员工作站、358个界别委员工作室和1564个委员联系服务群众联系点,架起一座座民意连心桥。

松江区小昆山镇政协委员工作站在居民区楼道里推出“板凳议事堂”,结合委员分片履职机制,让委员们定期深入片区、深入社区、深入群众,在一线收集社情民意。工作站人员说,“板凳课堂”1.0版本让大家有地方坐着“嘎讪胡”,2.0版本将各种资源导入社区,3.0版本则打破社区边界,撬动“墙外”资源,对接“墙内”需求,传递更多温暖和正能量。

在闵行,通过376个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站,更多来自“田间地头”的声音正转化为“法言法语”。去年,《上海市种子条例(草案)》立法意见征询期间,闵行区浦江镇汇中村立法联系采集站采集员张仁娟带着村民们走入田间地头,通过实地参观农作物,了解优质种子的价值和意义。大家提出的带着“泥土味”的建议为条例的出台提供了宝贵意见。

为广泛收集各方建议,在杨浦,高校师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居民、企业白领等社会各界人士都被吸纳进建议人才库,人民建议征集主体越来越多元化。通过与多个高校建立合作,新生代的建议为杨浦的城区发展注入了年轻活力;通过在长阳创谷、湾谷科技园等企业聚集园区开展专项征集活动,企业白领的声音为营商环境的优化提供了启发。

支撑浦东“立法试验田”大胆创新,浦东新区工商联成了浦东新区法规征求民意的前沿阵地。联系点将多场立法调研会开至企业“家门口”。比如《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草案)》走进张江人工智能岛征询意见,10余家民营科技企业的企业家代表及相关专家畅所欲言。多元丰富的建言渠道,有表达、有回应的参与闭环,点燃企业家、创业者的献策热情。

自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漕泾镇基层实践站揭牌以来,金山区漕泾镇设有15个联络站点,每月16日组织代表在多个站点开展意见建议收集工作。收到镇代表陆婉婷提出的关于民兴路路段安装路灯的建议后,漕泾镇人大随即开展实地视察,与镇民面对面了解情况与需求,短短一个月不到就完成了办理任务。居民满意,纷纷点赞,代表们也感叹,“走下去倾听民意表达渠道更宽了”。

“好声音”化作城市发展“金果子”

“我们通过民主方式解决民生难题,让大家成为民生实事的提出者、参与者和受益者。”今年3月8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代表通道”上,来自上海的全国人大代表盛弘向中外媒体记者生动讲述自己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认识。她所在的古北市民中心,“百姓的事商量着办”如今已成为一大工作法宝,从垃圾分类到电梯加装,从美丽家园到“15分钟生活圈”,从家门口养老到儿童友好社区,民生实事项目一桩桩落地。

在上海,人们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融入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围绕涉及自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发表意见建议,进行广泛协商,利益得到协调,矛盾有效化解。“对每位上海市民来说,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人民城市建设中,表现得可感、可知,实用、管用。”复旦大学教授桑玉成说。

去年,虹桥街道政协委员工作站组建了一支由三级委员组成的专项调研小组。他们发现辖区内一些商住楼宇,设备、管道、电梯等因使用年限长出现老化。这些楼宇有的没有业委会,有的缺乏维修资金,产生消防等安全隐患。经三级委员梳理问题清单,找到政策、法律依据,与物业公司、楼宇业主代表、国有企业、居民代表等一起讨论出解决方案。

闵行区江川路街道河东小区的“问题路”如何变成了“示范路”?背后是基层民主实践的一个鲜活样本。地处黄浦江畔的河东小区,被南溪路、闵东路、河东路三条市政道路环绕、贯穿,小区道路时常拥堵、乱停车现象严重,居民为此饱受困扰。去年9月,江川路街道举行了一场“人民城市议事厅”活动,人大代表、区和街道相关部门、居民、物业、养护单位以及周边单位齐聚一堂,经过深入调研、多方碰撞,一套“智慧管理+错时共享”的创新方案逐渐成形,不仅解决了停车矛盾,还让小区由内而外发生一系列蝶变。

老人“一顿饭”如何吃得好、吃得满意?在浦东新区花木街道政协委员工作站,委员们聚焦为老服务、养老问题,就普惠养老、数字养老等献计献策,助推浦东养老服务平台“浦老惠”落地,用数字化赋能社区养老。小区内部道路一直“脏乱差”,怎么改善?在普陀区长寿路街道政协委员工作站,针对居民群众反映的这道难题,居民、物业、业委会和商户代表一起参与协商座谈,讨论中,大家增进了理解、形成共识,最终启动改造工程。

越来越多来自人民群众的“好声音”,化作城市发展的“金果子”。市民韩曙提交的一条人民建议,促进上海建成首条可通行电动自行车的越江隧道;快递小哥塞进社区信箱的一条建议,让金山朱泾镇一居民区的废弃绿地变成网红“百草园”。去年7月,奉贤区开展“我为贤城献一策”征集活动,短短一个月共征集到18202条建议。社区食堂为外卖骑手提供延时服务、图书馆推出“深夜书房”、校园周边道路优化改造……市民群众的“好点子”为新城建设注入活力。

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实现人与城的“双向奔赴”。这座超大城市正以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内涵。

原标题:《“中国式民主”窗口,最近又多了一个“民意直通车”》

栏目主编:张骏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