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单元,宜城街道聚焦城市化进程中矛盾纠纷频发、风险隐患多元等治理难点,创新打造“1+1+N”社会治理“综合体”,即街道综治中心+城区派出所综治分中心+村、社区综治工作站和网格、小区党群服务站及网格工作室,推动矛盾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基层,实现群众诉求“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综治中心全域统筹,打造“一站式”解纷平台
资源整合,构建治理“前店后厂”
宜城街道综治中心严格对标规范化建设“五有”标准,整合网格、“12345”热线、信访、公安、司法、城管、物管、妇联等多个部门条口的综治力量,与社会治理办、便民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司法所合署办公,形成“前店受理、后厂处置”的运行模式。办事大厅设立综合服务、法律服务、人民调解、信访接待4个专业窗口,后台设置领导接访室、指挥调度中心及品牌调解工作室,实现群众诉求“一窗受理、闭环处置”。

双轨并行,推动服务提质增效
线上,依托“矛调平台”和“镇心调”小程序,群众可随时提交矛盾线索;线下,通过网格员入户宣传,引导群众“有纠纷找综治中心”。今年以来,中心受理矛盾纠纷337件,调处率达98.8%。从咨询受理、登记流转,到分析研判、联动处置,再到结果反馈、回访复诊,综治中心形成一整套问题矛盾处理的工作闭环,人民群众真正“办得了事、办得成事”。
多元共治,创新特色调解品牌
针对物业、邻里、家事、消费等高频矛盾以及搬迁安置历史遗留问题,中心链接“三官一律”、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等资源,打造“红色物业”“老兵调解”“宜和为美”“宝龙商圈”等特色调解工作室;同时,联合区法院在5个小区设立物业矛盾调解点,提供“轮班+预约”服务,采用微信调解、流动调解、现场调解等柔性方式,推动盾化解率稳步提升。

分中心联调联处,警民协同筑牢平安防线
警情双向推送,矛盾分级处置
针对丹徒主城区人口集中、业态多样、矛盾高发等特点,街道在城区派出所设立“综治分中心”,创新“110”接处警与矛调平台双向对接机制。非警务纠纷由派出所推送至综治中心调处,网格上报的激烈冲突则由综治中心联动派出所快速介入。今年以来,分中心累计处置警情推送矛盾76件,避免矛盾激化升级。

六步工作法,提升调解效能
分中心推行“查、听、寻、育、感、和”六步调解法,由街道资深调解员孙美俊领衔“为民调解工作室”,联合派出所民辅警、法院法官开展“分级调解”。上半年,分中心成功调处纠纷300余起,涉及金额300余万元。
法调贯通,源头减少诉讼
分中心与丹徒法院共建全区首家“融合法庭”,进驻速裁审判团队,提供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等服务。通过法官指导调解、人民调解员对接诉讼,诉前调解成功率提升10%,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工作站下沉网格,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
阵地建设,延伸服务触角
街道着眼社区服务,强化源头治理,印发《党建引领网格工作指导意见》,依托“宜之家”党群服务站和网格工作室,通过特色活动吸引党员、居民参与治理,构建了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统筹、业委会(物管会)决策、物业公司执行、楼栋志愿者辅助的“四位一体”小区治理新发展格局。

力量下沉,推动主动治理
从今年7月份起,街道选择11个社区,选派22名社区干部和1名“网格教导员”驻点13个小区,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参与业委会协商议事,精准把握群众需求,快速解决相关矛盾问题,真正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成效提升,打通“最后一米”
通过网格下沉,问题发现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巡查”,矛盾调处从“坐等上门”变为“门口解决”。今年以来,网格员排查化解微矛盾1300余起,以网格实战实效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

宜城街道通过“1+1+N”模式,实现了社会治理从单打独斗到协同联动的质变。未来,街道将持续深化“综治中心+社区网格”机制,“宜”心解民忧,联治促平安,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注入宜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