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庄村村民在制作香包。 本报记者 刘冰 摄
原题:小香包缝出新生活
立夏时节,草木繁茂,湖水潋滟。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内,30多位绣娘正在赶制订单,绣针在手中上下翻飞,五彩丝线交织出“国潮”纹样的粽子造型香包。这里是马庄村香包产业的“心脏”,也是马庄村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搭上数字快车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马庄村积极拥抱数字化改革,通过建立香包直播间、开通企业直播号,越来越多的绣娘加入直播队伍,不仅增加了收入,还为传统手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款粽子造型的香包是我们推出的新款,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着浓厚的节日氛围和美好的祝愿。”在马庄村的香包直播间里,“90后”主持人李洁正展示着最新款的香包。
2018年,李洁从铜山嫁到马庄村,在从事直播工作时,经历了从紧张到自如的蜕变。“一开始对着镜头手都会抖,大脑一片空白。”李洁感慨道。近年来,随着农村电商人才培育政策的实施,李洁参加了多次电商培训课程,学习了产品展示、与观众互动、有效销售等技巧。“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积累经验,我逐渐克服了面对镜头的紧张感,直播技巧日益娴熟。”李洁自信地说。如今,她已经能够自如地在镜头前展示马庄的特色香包,并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
45岁的邵飞雁是马庄村众多绣娘中的一员,她从十几岁开始学习刺绣,有着30多年的手工活经验。她见证了马庄香包销售方式的转变。“以前主要靠景区摆摊零售,销量很不稳定。现在通过直播带货,足不出户就能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壮大富民产业
从传统手工艺品到电商热销产品,马庄香包产业的壮大正是马庄村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负责人孟洪永回忆起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2018年,村里将手套厂老厂房改建成香包文化大院,集款式研发、制作、体验、产品展示和销售为一体。在这里,每天都有60多名村民‘上班’做香包,人均年增收过万元。”
曾经的采煤塌陷区变身美丽的潘安湖,临湖而居的马庄人也吃上了“乡村旅游饭”,一只小香包更是给大伙带来了好日子。
“‘真棒’香包走红后,一直是马庄香包的主打产品,一年到头供不应求。”马庄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侠告诉记者,“今年4月中旬的一次直播,马庄香包累计销售收入超200万元。”
注入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马庄香包赴杭州开了场联名发布会,携手诸老大粽子、万事利丝绸,正式签约启动“国粽·国香·国礼”合作项目,共同开启非遗文化与现代创新的跨界对话,为端午文化注入新内涵。
马庄香包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在贾汪区,一系列围绕马庄香包的项目陆续落地:马庄香包文化大院、马庄文创综合体、马庄中草药园等相继建成。同时,一个集展示、销售于一体的香包网络平台也顺利上线,为香包销售开辟了新的渠道。此外,产业队伍不断壮大,通过吸引有创意、有能力、有干劲的年轻人加入,为马庄香包带来了新活力。
“香”飘大江南北的同时,也“绣”出了马庄人的幸福生活。近年来,马庄香包按下发展“快进键”,香包销售额逐年攀升。2022年销售量突破40万个;2023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2024年销售额突破1400万元,带动400余人就业增收,人均年收入增加了近万元;今年上半年1000万元销售目标正在火热推进中。
“一马当先、跃马扬鞭、马不停蹄、马到成功。”王侠表示,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从“富口袋”做起,在“富脑袋”上发力,着力建设好“村民富裕、乡风文明、美丽宜居”新马庄。(李权 张雷)
来源:徐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