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11日讯 航空航天产业是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位于海阳市的东方航天港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以海上发射为核心竞争力,东方航天港加快打造从火箭制造、发射到卫星应用的航天全产业链。
众所周知,中国有甘肃酒泉、四川西昌、山西太原、海南文昌四大卫星发射基地。近些年,我国卫星发射逐渐拓展到海上,截至目前,我国已经进行了18次海上发射,而这18次发射,都是以位于海阳市的东方航天港为母港进行的发射。东方航天港是我国唯一一个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
近日,由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的捷龙三号遥七运载火箭,将吉利星座05组11颗卫星送入轨道。这是我国实施的第18次海上火箭发射,已累计将115颗卫星送入太空。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捷龙三号总指挥金鑫说:“海上发射最突出的一个优点,就是它有良好的航路区的安全性,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发射点,轨道的适应能力更强。”
海阳市与航天结缘要追溯到2017年,当时科研人员正在各地寻找海上发射点。经过考察,他们最终选定从海阳港出海,进行一次海上火箭试射。不过,海上发射,我国没有先例,最棘手的是要有一个稳固的发射平台。
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鲁东大学蔚山船舶与海洋学院教授滕瑶说:“在海上其实有很多种方式,我们也可以找个水不太深的地方搭个台子,让它从海底上站起来,这样非常稳当。但是这不叫机动性发射,因为这个项目提出来的是一种机动发射。说白了,我们需要一个大船,或者一个大型的海上平台,然后发射的点位一定是随时调整的。”
这样的平台,最大的挑战就是海面带来的晃动,为了加快技术攻关,山东成立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团队把一个大型的驳船改装成了发射平台,建设了一套海上发射地面系统,通过高精度算法对火箭发射姿态进行动态补偿。
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鲁东大学蔚山船舶与海洋学院教授巩庆涛说:“比方说采用了减摇水舱,采用了双冗余动力定位系统等等来提升它的定位和稳定性,把这个海的这种晃动,尽可能让船本身来消化掉,尽可能小传递给火箭。”
在接连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后,2019年6月5日,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一箭七星”方式完成了我国首次海上发射任务。海阳市也敏锐捕捉到这个重大发展机遇,开始把海上发射打造成一个产业链。
东方航天港(山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志国说:“东方航天港以打造国际一流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和国家级空天信息产业园为目标,致力于培育我国首个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配套集成、卫星应用、航天文旅于一体的千亿级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先后列为山东省重大项目,省战略性产业集群。”
有了清晰的规划,中国长征火箭公司首先在航天港建立火箭生产基地,以前,一枚火箭从总装到测试再到发射,需要繁琐的拆解、转运和再总装过程,而在这里,总装、总测、发射一站完成。
山东长征火箭公司副总经理李继鹏说:“山东长征火箭选址的这个厂房,离码头也就是4公里的距离,一条线直接就到码头了,尤其海上发射这些点位,从码头出发会很方便,而且咱们山东小伙伴们,热情,好客山东,当地政府对我们支持很大,包括厂房,都是东方航天港集团代建的,我们可以拎包入住。”
长征火箭落户后,一大批航天企业接踵而来,这其中就有国内唯一实现火箭贮箱核心部件交付的民营制造企业——九天行歌,完善的配套和基础建设,让他们的生产效率比之前提升一倍,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
九天行歌(山东)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工程师潘玉阁说:“因为离得比较近,大家都是一个产业园里面的,大家可以集中生产,我们这边做好产品以后,就直接发到他们(火箭总装企业)厂房,总装完成以后就直接能到海阳港口去发射,所以比较便利。”
航天产业也带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在海阳本地的一家老牌建筑机械企业,这家看起来和航天“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也将自己的生意做上了太空,他们给火箭航天企业生产基础材料。
截至目前,海阳已招引集聚30个航空航天产业项目,发射链、火箭链、卫星链、文旅链4大产业链正加速崛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说:“这样一种按照国家需要的又是自主创新的,0到1的这个工作,落在山东是很好的,因为这里的条件好,也有政府支持,它就意味着可以做更新的工作,咱们联合起来,把中国从航天大国变成一个航天强国。”
记者手记:从黄海之滨的滩涂到商业航天的“东方枢纽”,从单次发射试验到全产业链生态成形,短短8年时间,变不可能为可能,东方航天港的崛起再次验证,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来源:闪电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