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兼具深度与温度的作品重新定义城市人文厚度

本土作家的“青岛书写”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最近一段时间,青岛的本土作家集中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书写青岛”。《镀金时代》《逐浪时代》《波螺油子》《他的城》《青岛海岸线上的历史坐标——老别墅的故事》《青岛里院》《一战华工与青岛》《昔烟一城梦:战警堂百年青岛档案》《地名里的青岛》等书籍,以丰满的故事和图片,见证青岛“来时路”,用城市书写与记忆打捞为历史留痕、为青岛立传,重温历史多重叙事的在地余温。

青岛是一座富有青春活力的时尚之城,青岛还是一座具有厚重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一本本镌刻着城市基因与密码的书籍,视野宏阔,立意高远,不仅为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注脚,更是以其独具一格的学术视野和问题意识,重新定义了一座城市的人文厚度。

青岛本土作家的几种“青岛书写”。

由老城出发去“远方”

日前,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新书《波螺油子》,作家李明以细腻的笔触、深沉的思考,从青岛地方文献中描摹、勾勒出波螺油子上曾经的人与事,是近年来出现的城市地理人文佳作。

波螺油子是一条位于青岛胶东路的蜿蜒盘旋的小路。在百年的风霜雨雪中,波螺油子上的小方石变得油光发亮。20世纪30年代早期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的闻一多曾在《青岛》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在山后深林中,“每天你会寻见一条新路,每一条小路中不知是谁创制的天地”。这句话,放到烟火气日浓的波螺油子上,也十分恰当。而在这新路中“创制天地”的人,却往往不显山露水,唯独让路在阳光下袒露着,峰回路转,曲径通幽。

波螺油子是青岛的一个重要地缘标识,浙江人民出版社“慧眼识珠”,认为书中书写的不仅是一个个人,更是一种延续。作为城市地标,内聚与外溢,是波螺油子的两个基本演变形态。李明是青岛本土知名作家和城市史研究者。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2005年后专注于青岛城市史文献梳理。已出版的《青岛,老房子的记忆》《安娜别墅时代的日常青岛》《青岛往事》《青岛过客》《青岛城市文化形成史》《历史深处的沧口和李村》《镀金时代》《逐浪时代》等,无一不是向青岛的过往致敬。

里院是青岛的历史见证,“青岛里院档案”是记录里院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赓续城市文脉、呈现城市文化底蕴和城市个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近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及社区构成的独特单元,青岛里院形成、变迁的背景和过程都很特殊,对研究世界及东亚地区的近现代城市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及科学价值。里院是青岛中心城区难得的大规模存量空间资源,是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跨文化的唯一性。结合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深入开展“里院档案”研究,不仅有利于保护活化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脉,并对完善社会空间规划和城市综合治理等,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聂惠哲网名为“兰台蕙质”,这位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的才女,近年来挖掘了大量青岛历史资料,也撰写了很多有意义的人文历史稿件。今年1月,同济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她的新作《青岛里院——一种城市基因的发现》。该书通过大量档案,尤其是很多尚未公开的档案,对里院这一青岛特有建筑,进行了系统专业而深入浅出的解读,以期使读者对青岛里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让青岛历史城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可记忆”。

鸟瞰青岛里院

由往事让历史“活”起来

20世纪20年代末,在青岛业已成熟的老城区与太平角之间,一片尚未开发的海岸陆地以“荣成路东特别规定建筑地”的名义,被纳入新一轮城市扩张的规划之中,随之进入竞拍程序,掀起一波营造高峰。几十年后,“八大关”这一地标已闻名遐迩,深刻植入群体记忆之中。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八大关和太平角文旅工作的写作者,作家王开生持续关注的焦点恰恰是20世纪30年代青岛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来龙去脉与起承转合,使得《青岛海岸线上的历史坐标——老别墅的故事》无形中成为青岛第一次东扩的详细文字资料。

“市区的一座座山体之中,环绕弯曲的坡道如同魔术师抖开的飘带,依次摇曳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树之间,连接起各式房屋,赋予了城市独特的风貌。而在城市化肇始30年之后,在中国规划师的缔造下,荣成路东特别规定建筑地顺应依山傍海的地势,在崎岖交错的礁石之上,依势而建,将人工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推向高潮。”这些丰富的叙事集合起不同时期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将青岛湾、汇泉湾、太平湾、浮山湾的种种历史过往放置在百年后的海风之下,每一处细节纤毫毕现。

在本书中,人们可以清晰捕捉到刘耀宸、王屏藩、苏夏轩、张新斋、唐霭如、徐垚、张少闻、刘铨法、王节尧、王枚生、张景文、陈瑞庭、黄佳模、郭鸿文、赵诗麟、陈其信、朱良佐这些年轻中国建筑师的身影。而诸如拉夫林且夫、尤力甫、帕士阔夫、尤霍茨基、白纳德、毕娄哈、哈林斯这些外国建筑师的设计作品,亦成为荣成路东特别规定建筑区域锦上添花的建筑样本。

近日,贺伟新著《昔烟一城梦:战警堂百年青岛档案》出版发行。在本书中,贺伟通过对史料的研判和梳理,还原了掖县商人战警堂的境遇。这个青岛近现代工商史上的“失踪者”,正是民族资本家经历大时代风雨的典型缩影。“与富可敌城的巨商刘子山相比,青岛的很多普通商人在时代背景中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身不由己被裹挟前行的大时代洪流下,这些商人已如烟云般飘散。”但他们的存在,本不该被遗忘。一本书打捞出的往事钩沉,是对“小人物”的致敬,也是对“大时代”的反思。

作家贺洪伟的《一战华工与青岛》则以档案资料为素材,从青岛视角详细记述了一战爆发前后的青岛、一战华工招募过程、艰难旅程、在欧工作和回国后的状况,辅以人物介绍、场景描述、华工日记、后人回忆、实地调查、档案佐证等,反映出一战华工对世界的贡献,以及“以工代兵”赴欧工程助战,对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五四运动、青岛主权回归的影响。

影像的力量影响城市

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位教授,在最近的一场讲座中特别赞扬了青岛摄影家吴正中为一个城市留下历史记忆的坚持。近日,吴正中的《他的城:1978—2024年的青岛》荣获第二届像素摄影书奖·年度摄影画册奖,为这部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年的城市记忆图书点燃了新的热度。

“像素摄影书奖”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影像艺术出版物的认可度和传播度、鼓励对基于出版物的摄影叙事方式的探索、促进影像作品的市场化转化而创设的奖项。《他的城:1978—2024年的青岛》从吴正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拍摄的约2万张照片中挑选出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近1400张,以城市区域为重点,分为8个单元、190多条街道,通过地图字典的方式,实现从生产及生活方式、街道、院落、社区细致而绵密的大规模影像描述,最终构成青岛这一座城市完整的视觉社会学景观。该书从数百种摄影类图书中脱颖而出,得到袁东平、刘树勇、李楠等摄影评论家的高度认可,社会影响力显著。

吴正中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拍摄了大量有关青岛的照片。《他的城》主编、策展人曾泽鲲表示,吴正中现在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每天拎着相机走街串巷,就像20世纪80年代他刚拿起相机一样。有些东西变了,有些东西未曾改变。他将自己的生活过得尽量单纯,正如他这个人一样。他仿佛使出全身力气堵住与世界交流的通道,只留下摄影。他追求纯粹的专注,专注影像的每一个细节。

“幸好,我手中有台照相机。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对具有老青岛特色的建筑和即将消失的老街进行抢救性拍摄,将从前对一群人、一条街或一个院的拍摄,扩大到对一个社区乃至一座城的记录。”吴正中坦言,每座城市都有一条“堆积着人类各种各样经历”的老街。随着老街和老院逐渐消失,曾经深刻在生命中的记忆也都随之而去,难免令人伤感,用手中的相机深情记录一座城的变迁,将过往定格于永恒的瞬间,这是摄影师的使命,也是一个青岛人的情怀。(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