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踏青时,亦是精神远足日。为纪念遵义会议胜利召开90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3月30至4月1日,贵州毕节七星关红军小学组织党员教师,各年级“红军班”优秀少先队员到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娄山关开展“清明祭英烈 重走长征路”思政教育远足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以此追忆历史、缅怀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感悟伟大长征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触摸历史文物 感受文化魅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被迫战略性转移进行长征,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3月30日,迎着朝阳,伴随着清脆的《七律·长征 》诗诵读声,七星关红军小学“清明祭英烈 重走长征路”思政教育远足研学旅行实践活动拉开了序幕。师生们一路欢声笑语,一路朗诵红色诗词,一路传唱红色歌曲,体验了一堂“行走”的红色思政课。

遵义会议会址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座青瓦灰墙的二层小楼,静静地矗立在时光中,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透过斑驳的桌椅、泛黄的电文,众人触摸到历史跳动的脉搏,从会址到陈列馆,少先队员们在各个展室,通过观看红色文物,历史照片,红色情景剧,互动讨论等方式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深刻领悟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老师们跟随讲解员认真聆听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和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沉浸在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沉思里,深切感受着先辈们的果敢坚毅与壮志豪情。

红陵春日祭英魂 赓续初心志永存

漫步出会址,路过红军街,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岗便是遵义红军烈士陵园,人们尊称为“红军山”。为了纪念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1953年把附近找到的77座红军坟墓集中迁到这里,修建红军烈士公墓。进陵园大门,沿石阶而上,登上遵义红军山烈士陵园。气势雄伟磅礴,造型设计新颖别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整个碑高30米,碑的顶端是5米高的镰刀锤子标志。碑的外围圆环内壁内容是“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

师生们跟随讲解员游览邓萍墓、青松堂、英烈墙、红军坟等烈士建筑景点,聆听革命先烈长征故事,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在庄严肃穆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前,全体师生静默肃立,神情凝重,怀着对革命先烈无比敬仰的心情,向革命烈士默哀致敬,鞠躬致意,敬献花篮,寄托哀思。

“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我在队旗下宣誓: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紧接着,少先队员宣誓,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和无限哀思。

血脉相承 浩气长鸣。随后,全体党员教师列队面向党旗,激昂重温入党誓词,深切缅怀那些为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做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先烈。最后,师生们合影留念。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要更加努力学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六年级红军班学生吕妍沐曦信念坚定。

赓续红色血脉 弘扬革命精神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词句,描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与雄壮。

娄山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更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关键节点。1935年,中央红军在此打响了著名的娄山关战役。红军战士们浴血奋战,取得了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登上娄山关,缅怀革命先烈,感受革命热情,体验“雄关漫道从头越”的豪迈之情,欣赏西风台、雁鸣塔、百丈梯、长空桥等胜景,少先队员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头戴红军帽,身着红军服,肩扛红军旗,个个精神抖擞,鲜艳的红领飘扬在胸前。他们沿着红军的足迹向娄山关进发。一路上,虽山路崎岖陡峭,但少先队员们生龙活虎、活力四射,紧跟集体步伐,勇往直前,在征途中深入了解“长征路”,体验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险和困难。有的孩子走累了,脚步变得沉重起来,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他们依然坚持着前进。从山脚到山顶,蜿蜒崎岖陡峭的山路石阶笔直而上,师生们虽然走得汗流浃背,两脚直打颤,但没人喊苦喊累,更没有人退缩,大家相互扶持、彼此鼓励,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向山顶小尖山战斗遗址迈进。行走途中,望着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和险要的地势,师生们激情澎湃地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红色经典歌曲,朗诵起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长征》等诗词,不仅身体力行地体会了长征路的艰辛,更深刻地感悟了长征精神的伟大。

“革命先辈们不怕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和他们比起来,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环境是那么优越。”六年级学生陆怡炫表示,她将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弘扬革命精神,不怕困难,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这次研学之旅,既是一次红色之旅,也是一次传承之旅,更是一次成长之旅,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以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为核心,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仪式教育,构建“行走”红色课堂,实现“知、情、意、行”一体化。也是贯彻落实七星关区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三项教育”的实际行动。通过重走长征路的体验式活动,提升教师思政教学水平,展现了新时代“红军传人”的精神风貌。” 校长刘勇说。

“这次研学之旅,对学生们来说是一次成长的蜕变,对我而言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红军小学教研组长、思政教师魏坪,感慨万千,她表示,将继承革命先辈遗志,用伟大的长征精神武装头脑,培根铸魂,讲好红军故事,上好红色思政课,让红色基因在学生们的血脉中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

少先大队辅导员周瑞莲老师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她将上好每一堂思政课,不忘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培育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师阮运鹏认为,这次研学之旅,不单是一次身体上的旅程,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深度挖掘红色资源,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使红色基因在传承中延续力量 。

据悉,近年来,七星关红军小学(毕节六小)以红色传承为底蕴,以红色文化为底蕴滋养,以红色基因为根脉,不断深化“育红于教,以红育人”的办学理念。通过开展“追寻红军足迹,重走长征路”主题思政教育研学实践活动,厚植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张忠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文勇

编辑 汪瑞梁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