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贞

每年,我都是满怀期待地参加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采访。因为这是窥见前沿科技成果的绝佳机会。在此,能近距离触及人类智慧的光辉,感受创新的澎湃力量,体会现实与未来的交织共振。

本届论坛年会开幕时间从往年的初夏提前至初春,让人深感“人勤春来早”。当前,中国科技创新成就正如春潮般加速涌现。作为一名记者,我亦在这春潮之中见证了中关村论坛年会“日日新,又日新”的魅力。

智慧办会深入细节。在今年论坛年会上,各国嘉宾参会使用的同声传译系统结合AI技术,可通过声纹识别、语音拟合等技术,实现以演讲者的原声进行同传翻译。论坛年会的暖场片、成果发布片等视频,同样借助AI生成。嘉宾进入会场的过程,实现了无感通行。嘉宾在经过安检门时,屏幕上会自动显示其要进入的会场位置等信息。会场内,则全面用上了电子证件、电子桌签、会场导航、座位查询等各类智能服务。

绿色低碳吹起新风。采访期间,我收到一份论坛年会的文创纪念品——这是一个浅蓝色的聚酯纤维笔袋,上面写着“制作材料来自回收的矿泉水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9克”。据了解,今年的会场搭建和布置全面使用可循环利用物料,论坛资料全部提供电子版,印刷品和文创产品均采用可回收材料。在会场的休息区,还应用了一些可回收的“纸椅子”以及可回收的纸质围挡,它们既便于收放,又绿色环保。而且,论坛年会采用的摆渡车也全部采用的是新能源车。

配套活动贴近百姓。科技的进步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本届论坛年会组织了20余场配套活动,让前沿科技走近你我身边。在首钢园,北京科幻嘉年华让市民近距离体验多样的科技创新产品,基于VR技术的沉浸式体验、数字人展示、机器狗等产品令人应接不暇。在海淀公园,以AI为主题的户外科普活动吸引了不少中小学生参与。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大装置3.0、地面镜像实验室2.0等科学装置模型,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在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中式画展、数字艺术展、非遗体验等主题活动,呈现出科技与文化的共生。其中,2025亚洲数字艺术展展出近30件数字艺术作品,以影像、游戏、交互装置、机械装置等形式,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刚刚落下帷幕,我已经开始期待:下一届,再赴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