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现场。甬派资料图

窗外阳光灿烂,“丹娜丝”台风逐渐远离我市,我忽然想起20年前的那个暴雨夜——2005年9月11日,“卡努”台风在台州登陆后,竟让200公里外的北仑大碶街道遭受巨大损失。

当时我任大碶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这场意想不到的灾难,基层干部为抗台所付出的汗水和泪水,我相信每一个经历过的人,是无法忘却也难以忘记的。

2005年第9号强台风“麦莎”名称由老挝提供,意为“美人鱼”。8月1日在菲律宾东方的海面上形成,台风行经中国台湾东北之后,8月6日凌晨在浙江玉环登陆,并继续北上至江苏及山东,转化为温带气旋。

由于台风“麦莎”给中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台风委员会决定将“麦莎”除名,由“帕卡”替代。

印象中,“麦莎”给北仑区柴桥街道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洪水肆虐。但对我所在的大碶街道影响还好,除了降水量也大,部分村民居民房屋进水,部分道路崩塌,某些地方被强风吹得七零八落外,损失不大。

时隔一月余,第15号台风“卡努”于2005年9月11日14时50分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沿海登陆,登陆后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11日23时在浙江绍兴西部减弱为强热带风暴。

登陆时,“卡努”台风中心气压945hPa,近中心最大风速50m/s并维持了3小时以上,登陆后强度减弱的缓慢程度非常罕见。

谁都没有想到,“卡努”台风对大碶这个不在海边、地处北仑中心地带的地方,会造成如此大的伤害。

具体的时间线已模糊,但“卡努”台风的防台抗台细节,二十年过去了,在我的记忆中,仿佛仍在眼前,历历在目。

“卡努”台风来临之前,因为有了“麦莎”台风的教训,北仑街道机关、村社干部都已严阵以待。党政班子领导都已分派到下面五个管理区。但我相信尽管如此,这个时候,所有在努力防台的人们,都不会想到:台州路桥区登陆的“卡努”台风,却会给处于二百公里外的大碶街道,带来重重一击。

9月11日“卡努”台风在台州登陆时,北仑迎来的也是狂风与暴雨。

刚开始我在清水管理区的清水村。晚上我和大碶街道办事处胡主任一起在清水村办公室里,指挥机关干部和村干部转移村民。

我清楚地记得,办公室外的河道水位不断上涨,到深夜10时左右已涨上办公室,到人膝盖的位置,暴雨还在继续。那时候我感觉天似乎是塌在了大碶的上空。密集不停的暴雨倾盆而下。

短短的几个小时里,大碶街道的降雨量已超过了300多毫米。街道的很多村一片汪洋,城区很多商品楼也进水了,机关和村社干部到处在转移群众。

村干部们一遍遍上门,劝告并帮助居住在低洼地段、溪坑边和地质灾害点等危险地段和危旧房子里的村民居民转移到避灾点。当应转移群众全部转移到避灾点时,已到深夜11点半多了。水已漫过办公桌,几个人只能站到办公桌上。

我记得当时有人拍了一张照片,胡主任和我站在办公桌边的水里,水位已涨至我们的胸口。

9月11日傍晚时分,清水管理区的和鸽村后山山洪暴发,裹挟着泥石流,滚滚洪流穿破靠山的一户村民楼房墙体,呼啸而过。刹那间,两夫妻被泥沙裹到了胸口,没被洪流带走已是万幸。

在和鸽村指挥抗台工作的党群副书记徐书记,当时调到大碶街道时间还不长,又是女同志。得知这一消息,徐书记同其他机关同志、村干部一道,急忙赶过去抢救。

满房子的泥沙石,苦于从329国道到和鸽村的道路完全被淹没,上游城湾村也山洪暴发,下游更是汪洋一片,溪坑、道路根本分不清楚,所有的机械设备都进不来。

于是众人用最简单的锄头铲子抢救,幸亏抢救还算及时,两夫妻长时间深埋于泥沙之中的双腿,没有因长时间血脉不通而残废。

但把两人怎么送到医院,却成了最大难题。熟悉地形的村民先想从山上走,但整个山脉被泥石流冲击得七零八落,原先的山路已无踪影。从原先的村道走,道路、河道、溪坑也分不清,水流又急,人在水中摸索,随时有被冲走的危险。

最后,不得不向驻地部队求助,子弟兵带着应急设施涉水探路,才把两夫妻送出清水管理区,送到医院。

徐书记之前一直在机关工作,到乡镇街道工作还在适应过程中,就遇到“卡努”。整个抢救运送过程中,她浸泡在齐腰的洪水之中,时间长达八小时以上。

听说台风过后半个月,她去开会,遇到同样为党群副书记和女同志的沈书记,说起抗台,两位女同志忍不住哭了。

作者简介

许振良,北仑区人大机关干部。少时家贫,唯爱看书;以梦为马,一路前行。至今仍酷爱阅读,偶作文章,以记流年。

#宁波头条##宁波身边事##宁波#

编辑 傅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