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福古镇,位于桐乡,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曾有一个好听且文艺的名字“语溪”,又名御儿、语儿,是一座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1100多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
公元938年置崇德县,1958年崇德、桐乡二县合并后崇德县改称崇福镇。《国语》中说到: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诸暨),北至于御儿。

公元831年,白居易曾写过一首《送刘郎中赴任苏州》的诗给刘禹锡,“水驿路穿儿店月,花船棹入女湖春”。
诗中所提语儿店,就是现在的崇福古镇区域—白居易眼中的“胜地”,一个夜景十分迷人的地方,可见唐朝时期的崇福镇已然是古运河畔的一处繁华喧闹之地了,按现在来讲就是“网红”了,可惜已经无法考证白居易眼中所指的“胜”是什么了。

近期在一些细细碎碎的信息中知道了崇福正在对古镇进行开发和改造,经桐乡的朋友证实,说是已经完成并开放了,于是便约了三位有空的家伙去了。



嘉兴出发差不多一个小时到达,没等车子停稳,就远远的看到一个古色古香的门楼,上面“中山公园”(1933年为纪念孙中山而建,现在整个浙江还有6座)四个大字特别醒目。
公园里三三两两的游客穿梭往来分布在各个角落,发现里面竟然还有一座孔庙隐于其中,据说是浙北唯一了。沈括撰写的《崇德县学记》称:县令吴伯举“筑孔庙以祀孔子,聚学者,择经师,而教之以义理”,可见孔庙县学的影响。
资料显示:北宋最后一名状元—沈晦,就曾经就在崇福读书,后来以秀州崇德籍的身份考取状元,当时的县里还专门建了一座魁星亭来纪念他。在另一侧,有蔡元培提写的吕晚村纪念碑。
据:吕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思想家,字用晦,号晚村,崇福人。顺治十年中秀才。康熙十八年,由于能力出色,当时的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他,但他对当时清朝不满,尤其不以效忠夷狄政权为荣,誓死不就,于1666年弃掉功名(放在现在恐怕也是难的),开办学堂,因其名气很大,享有“东海夫子”之称。
著有《吕晚村诗集》、《吕晚村先生文集》等,历史上曾引发著名的吕留良案(略)。










公园虽然不是很大,但布局挺好,有山有水、有桥有塔,三棵唐代银杏犹如三张绿色的书签插在公园的年轮里,告诉人们它曾经的过往。

碰巧,在公园里遇到了一个从桐乡赶来游崇福的老友,据他说是难得假期带夫人来转转,顺便当过“520”了(当天正好是5月20日),也算领教“风雅桐乡”之浪漫了,经他介绍指点,我们也顺利的找到了古运河上的“司马高桥”,它明洪武间(1368~1398年)始建,当年因运河改道得以保存至今,从气势上依稀可看出它昔日的辉煌。
想当年,那是有多少达官贵人,官吏世家,诗人墨客,千里迢迢、风尘仆仆,沿着运河一路南来北往,经过这依河成街的烟雨江南古城,演绎着南北文化的碰撞和经贸往来,甚至一个个动人和凄凉的故事。



在最有名的老街---横街,老宅、石板路等修缮一新,游人不多,店铺稀稀疏疏开着几家,倒也透着几分随意和认真,问了老板,都说现在来的人太少,生意做伐出,但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3、4百米的街道两旁,印象深刻的是名人故居蛮多,有晚清画家吴滔、近代诗人徐自华等等,还有就是弄堂挺多,据说老镇上曾有“七十二条半弄”,可惜的是那些名人故居也都大门紧闭。









在一个弄堂的墙面上,放着许多老镇的照片,其中一张引起了我的注意,说的是一个名字叫“戴麟经”(1906~1968)的崇福人,曾经是著名的足球运动员、教练员。民国21年与当时的亚洲球王李惠堂等加入中华队,多次取得比赛冠军。
解放后受解放军总政邀请,组建“八一”队,1957年兼任国家足球队教练,参加了第六届世界杯足球赛。这倒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嘉兴没有出过国脚,倒出过国家队教练!想着如果崇福借以此,在小学或者中学打造一张崇福足球特色名片(虽然很难),还是很有可能出圈的。


出了横街,走了千几米路,我们又到了一个叫“茅桥埭”的历史街区,河边几幢老宅紧紧挨在一起排列着,据住在里面的一位老伯讲,这些老房子时间太长太破旧了,不能拆建只能简单维修,真担心它的安全,每年台风一来住在里面“怕兮兮”的......






找到了一家本地人开的土菜馆,每人点了一个菜,外加一个番茄蛋汤,每人3小碗饭,吃得那个香啊管的那个饱啊!



在回来的路上,老想着空空荡荡的老街,为什么现在古镇老街开发时,一定要把老宅里的人全部请出来呢?为什么不能成熟一个搬一个呢?
如果有了原住民,烟火气就自然有了,也不至于那么冷冷清清吧!如果只是想着短平快、商业化开发,只是为了保留而保留,那没有关系,如果是为了可持续,让老镇活着,那就可有别了。


愿崇福,曾经的县衙之地,以蕴风雅,如城中运河之上春风大桥,清风徐徐福自来,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