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二百多年,被杀的大臣甚多,为后世所议甚多者,年羹尧、和珅、肃顺数人而已。和珅和肃顺得罪了嘉庆帝和慈禧,只要失败不得不死,求饶也是没用的。

年羹尧与他们不同,年羹尧未必有必死之罪,他的死,相当程度上是他自己找死。雍正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不是万不得已,他是不想背那口“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黑锅。刘邦、朱元璋皆千古名帝,都背上杀功臣的恶名,雍正显然不想这样。实际上,刘邦杀无罪的功臣,只有韩信数人(不算英布等人),却恶名千载。
电视剧里的年羹尧自称是读书的将军,还真不是演绎。历史上的年羹尧是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公元)的正牌子进士,是有资格进入士林的。年羹尧当过四川和广东的乡试考官,胸中没有文墨,也捞不到这样的差使。年羹尧文武双全,甚得康熙帝喜爱,授四川总督兼巡抚。年羹尧在西线作战,为清廷巩固在川藏的统治,立下赫赫战功。

年羹尧不是电视剧里雍正的潜邸奴才,他在雍正继位前就已是清廷柱石级的重臣,虽然他的年龄并不大,授川陕总督时只有42岁。他和雍正的关系,更接近于李靖之于唐太宗李世民,二人是合作的关系。从年龄上看,年羹尧也像是康熙帝留给新皇帝的柱石重臣,而对年羹尧来说,他可能认为自己最为接近的古人,不是李靖,而是霍光。
问题恰出在这里。
霍光是汉武帝确定的大将军,拥有生杀大权,但他辅佐的汉昭帝只有几岁,在位十四年驾崩时不过21岁。康熙帝的那些宝贝儿子,在他驾崩时普遍在三四十岁,谁当皇帝也不是幼主,根本不需要什么霍光。从年龄上看,年羹尧比雍正还小一岁,谈何做霍光?

雍正在做皇阿哥时,娶了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这层姻亲关系对年羹尧很重要,但其实也是一种限制,万一继位的不是四阿哥呢?雍正用年羹尧,除了亲戚关系外,还因为在当时的西线局势,不得不用已在西线作战多年的年羹尧。
就关系而言,年羹尧不似有些学者认为的他之所以受雍正器重,是因为他帮助雍正打压了在西线带兵的十四阿哥。年羹尧是雍正门下不假,但不是奴才,自然有更多的在诸皇子之间选择的自由,这就让雍正心里泛起了醋味。

比如年羹尧曾想巴结受康熙帝器重的三阿哥胤祉,被当时的四阿哥写信责骂,说半年你也不给我写一个字,我这个本主和陌生人有什么区别?
这一点,可以说埋下了雍正将来处理年羹尧的种子,但依然不是关键。雍正在继位之初重用年羹尧,自然是让他稳定西线局势,为自己稳定朝中乃至天下的局势做辅。至于著名的恩人说,也不是雍正要杀年羹尧的主要原因。因为除了年羹尧,雍正还称李卫、李维均等大臣皆为恩人,“恩人”只能反映雍正较为率真的性格。
雍正希望看到的是一个“鸟尽弓自藏”的年羹尧,或说是知进退的年羹尧。雍正曾对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说:“朕希望你们这些功臣自爱,有始有终。如此,成全了你自己,也成全了朕。”这话,显然是雍正说给所有大臣听的。
年羹尧是对雍正有大功,但功高必然震主,主怒臣必辱。

韩信何罪?无非骄狂些,得罪了其他元功之臣。刘邦非不知韩信,依然杀韩信,还是考虑的身后。他死后,何人能管得了韩信?雍正也有这般考虑,甚至也要为还在位的自己考虑。年羹尧是有功,但他得到了作为功臣应该得到的待遇,雍正并不负他。雍正几乎把年羹尧当成了自己的亲兄弟,亲之友之,爱之深切。雍正这么做,一则抚慰功臣理所应当,二则也是在给年羹尧提个醒。言外之意是:朕不负你,你也不要负朕,君臣做一个千古知遇的榜样。
年羹尧功大,但正因为如此,雍正才觉得由他对自己臣服,更有利于自己的统治。让天下看看,大功如年亮工者,犹对今上俯首贴耳,况他人乎?

但是,年羹尧偏偏不是这种性格。史书称年羹尧为人有才气,但性格凌厉,为人骄纵。那种性格的柱石大臣有唐初的李靖、明初的徐达,权在皇帝,事成皆归功于上,自己赢得进退。年羹尧不能说他是个恶人,但得志之后,专权过甚,直接趟过了雍正所能容忍的红线。人臣岂能接受同为人臣的跪迎?

年羹尧只能说他这样做,纯粹是犯了骄娇二气的反应,当无谋逆之意。
年羹尧认为自己功盖天下,享受一下皇帝的待遇又如何?在权力场上,有这种想法是极度危险的,类似于“大哥的女人不能碰”。年羹尧不信邪,非要碰“大哥的女人”,岂能有好下场?
当雍正决定除掉年羹尧时,他加给年羹尧的罪名,其实都是可有可无的。雍正第一次向年羹尧开火时,曾对年羹尧说过:“作人臣有功者,立功为易,守功为难,终于功更难。”雍正劝年羹尧不要仗着有功胡闹,否则必将君臣二人的恩遇变成仇家。
如果年羹尧遇到的是一个性格相对平和的皇帝,他的结局可能会好一些。可偏偏雍正也是这种过于凌厉的性格,但正因如此,年羹尧才更应该放低身段,口不言功,居功不伐,雍正有一万个理由杀年,也动不了手。性格是与生俱来、与死同去的,极难改变。

年羹尧无法改变自己骨子里的东西,那么,雍正为了自己及后世帝王的利益,他必须除掉年羹尧,一如刘邦除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