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阳楼是从三国时期就有的,那时是周瑜的阅军楼。到了两晋、南北朝,阅军楼被称作巴丘城楼,唐代开始才有了岳阳楼的名称。岳阳楼真正闻名于天下是在北宋时代,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一句“先忧后乐”使岳阳楼名声大振。
我登上岳阳楼,一楼有一长联,上联为“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下联为“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这一长联写尽了岳阳楼山川景色、风土人情。走上二楼就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由十二块紫檀木组成,十分珍贵。三楼陈列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栏涕泗流。”还有李白的一幅短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走上三楼外廊,凭栏远望,只见眼前八百里洞庭湖无边无际,波澜壮阔,山色有无之中,湖上缓缓船只,沙鸥飞翔,水汽腾升。依栏伫立,感觉天地悠悠,胸襟万里,身在江湖,有超然世外之感。据说,当年范仲淹从未来过岳阳楼,只是凭借滕子京赠给他的一幅《洞庭晚秋》图,写就了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如果范仲淹真的亲自登临岳阳楼,我想他不会写出任何文字,只有感叹罢了!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只有明代吏部尚书魏允贞的一首诗才能表达:“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在这里,我只有把酒临风,喜气洋洋。
岳阳楼下是岳阳门,在洞庭湖上看岳阳楼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岳阳门,这座古门楼原来是岳阳古城的西大门,它建于三国时期,是极其珍贵的文物。岳阳楼下还有仙梅亭、三醉亭和怀甫亭,仙梅亭建于明末崇祯年间,明末清初杨柱朝写《仙梅记》亭中竖立一块青石板,刻得枯梅一干,无枝无叶,新颖别致。三醉亭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因传说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此名。亭中有一联写到:“对月临风,有声有色;吟诗把酒,无我无人。”怀甫亭是纪念诗人杜甫的有石碑立于亭中,刻有杜甫《登岳阳楼》诗,还有杜甫的画像。

岳阳楼右侧是著名的小乔墓,我去拜墓游览。小乔为三国周郎周公谨之妻,周瑜卒于岳阳,小乔从周瑜镇守巴丘死后也葬于岳阳。岳阳楼下的小乔墓据说只是一个衣冠冢,为的是后人纪念一个时代而修建的香丘,墓园内刻着苏东坡的手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便是岳阳楼下的三亭一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