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楚国的文学家宋玉,是大诗人屈原的学生,在楚怀王、楚襄王时代,曾做过“文学侍从”一类的官。据说这人天资聪敏,相貌漂亮,一张嘴非常厉害,是个诡辩家。

有一次,楚襄王对宋玉说,“听说不少人对你有意见,你是不是有什么品行不端之处呢? ”宋玉听了,并不检查自己, 却回答道:“有一个歌唱家,在我们首都〔郢yǐng〕都的中心广场演唱。最先唱的是《下里》、《巴人》,他唱的时候,几千听众都跟着同声唱了起来;后来他又唱《阳春》、《白雪》,这时,能跟着唱的,却不过几十人。最后,唱更髙级的歌曲时,跟唱的就只有几个人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曲调越高雅,能跟随同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的这段回答,他还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答襄王问》。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萧统选编的《文选》中,曾收入了这篇文章。所说的《下里》、《巴人》,是通俗的民间歌谣,《阳春》、《白雪》,是比较雅的乐曲。宋玉这段话的用意是说:因为他的品格高超,所以一般人不了解他,同他合不來。

“曲高和寡”这句成语,便是从宋玉的“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那句话简化而来的。

东汉时的黄琼,孤傲自恃,隐居不仕,“太傅”李固写信劝告他道:“常闻语曰:‘蛲蛲〔yáo〕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蛲蛲,形容髙峻;皎皎,形容洁白。高竣的东西容易折损,洁白的东西容易沾污。曲调太髙了,赏识者一定不多;名声太大了,实际就难于与之相符。)李固劝告黄琼,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清高,这样就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其中“阳春之曲,和者必寡”一语,也就是“曲高和寡”。


“曲髙和寡”这句成语,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使用时或含讽刺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