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
唐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在云母屏风中悄然独坐,残烛的光影幽深。长长的银河已逐渐斜落,晨星也渐渐地隐没低沉。嫦娥也许会悔恨当年偷吃了不死的灵药,如今空对着青天碧海,一夜复一夜煎熬着孤寂的心。


《嫦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充满遐想和感伤的诗。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对于爱情、孤独等主题的独特见解。

诗人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出生于河南省焦作市沁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他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从小就有进取心和文学才华,但他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和不幸。

李商隐的诗歌才华被世人所认可,他的诗歌作品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更是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他的代表作有《夜雨寄北》、《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贾生》、《晚晴》、《锦瑟》等。

在政治上,李商隐曾卷入党争,受牛党排挤,一生不得志。他曾在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下任职,并成为王的女婿,但后来又受到排挤和打压。最终,他在贫困中郁郁而终,年仅46岁。

李商隐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并被后人归为“三十六体”。他的诗歌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诗词欣赏


首句“云母屏风烛影深”中,诗人描述了嫦娥身边的环境。云母是一种半透明的水晶质矿石,它的颜色多种多样,可以呈现出朦胧而美丽的光影效果。然而,这里的云母屏风却暗示了嫦娥与外界隔绝的孤独状态。她孤独地守在月宫中,无法与外界接触,只能依靠烛光来度过漫长的夜晚。这种情境展示了嫦娥的孤独和寂寥。

接下来是“长河渐落晓星沉”,诗人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希望的破灭。长河是银河的象征,而晓星则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星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银河逐渐消失在晨光中,而晓星也渐渐沉入黑暗中。这种景象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希望的破灭。嫦娥内心深处的孤独、痛苦和无助被进一步突显出来。她的爱情已经失去了希望,她的生活也变得孤独而悲凉。

在第三句“嫦娥应悔偷灵药”中,诗人以自己的猜测来表现嫦娥内心的悔恨和痛苦。嫦娥是月宫中的女神,为了永葆青春而偷吃了仙药,从而被永远地留在了月宫中。这句诗中,诗人猜想嫦娥对于自己的行为应该是感到后悔的,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人间的爱情和快乐。她的孤独和悔恨成为了永恒的主题,深深烙印在诗人的心中。这种悔恨和痛苦使嫦娥的形象更加鲜活和立体。

最后一句“碧海青天夜夜心”中,诗人用碧海青天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嫦娥无尽的孤独和寂寞。碧海青天是嫦娥生活的环境,然而这种景象却无法消除她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每个夜晚,她都要独自面对这无尽的黑夜,她的心事无法向人倾诉,只能独自承受这份孤独和痛苦。她的心情是那么的悲凉和无助,仿佛是一首未完的悲歌。这里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嫦娥内心的无助和寂寞。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展示了诗人对于爱情、孤独等主题的深刻见解。通过对嫦娥形象生动鲜明的描绘,诗人成功地传达出自己对于爱情、孤独、悔恨和寂寞等主题的独特见解。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对神话传说的理解和创新,将传统的神话故事与自己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总结中,《嫦娥》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嫦娥的形象和内心世界。通过深入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情感和他的艺术才华。同时,《嫦娥》这首诗也是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形象的创新和发展,它既保留了传统形象的特征,又赋予了新的情感内涵。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感性和思考的作品,它启示着我们去思考人生、爱情、孤独等主题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