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忙着施工的工人
7月24日,南昌象湖湖心岛上,豫章书院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近百名身着黄、绿、蓝三色马甲的建设者各司其职,各类机械有序作业,项目团队正以争分夺秒的干劲,向着项目节点全力冲刺。
“按照计划,书院将于今年国庆对外开放,现在留给我们的施工时间还有两个多月。”该项目现场负责人张孟江,向记者道出施工面临的最大挑战:“最难的是,我们的施工期恰好赶上了全年温度最高的一段时间。”
面对高温“烤”验,这个早已晒得一脸黝黑的西北汉子有一套自己的应对之道。
项目团队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科学高效的“抗高温秘籍”。“我们实行‘两头作业、中间避暑’的工作模式,早上五点半组织工人进场施工,赶在上午十点气温攀升前收工;下午则从三点持续作业到傍晚六点。”张孟江介绍,为确保施工安全,项目团队还将钢筋绑扎、龙骨焊接等高温作业集中安排在早晚两个时段,避开正午时分的烈日暴晒。
湖心岛独特的地理位置,给施工组织带来了多重考验。由于人员、材料和机械设备都必须通过水路运输进出岛屿,为确保施工进度不受物资供应影响,项目部每晚召开碰头会,对照周计划、月计划进行进度复盘,及时调整施工部署。同时,梳理次日作业点位,提前下发人员安排方案和物资运输计划,值班人员则连夜组织材料转运进场。渡口上,值班员、搬运工、货车司机和船工通力协作,确保施工所需的各类材料准时到位。
“这套高效运转的‘夜间物流’系统,成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支撑。”项目机电施工员沈丁铜笑着打趣道,“我一直觉得夜里泛舟游湖是件浪漫的事,没想到在这个项目圆梦了。”
除了错峰施工,项目管理人员还带着工友们玩起了“移形换影”。“岛上树多、建筑物也多,哪凉快就先干哪边。”木工胡建军熟练地穿梭在游廊的阴影里,核对廊柱尺寸、加工木枋。“早上最凉快,还有点湖风,趁这会我们先把边上的土方回填了,等热起来再转到树荫下。”挖掘机驾驶员胡师傅拉开玻璃上的遮阳帘,毫不吝啬地分享着自己的工作小技巧。
“眼下,我们正集中力量攻坚室外工程,完成后,大部队就能转入室内施工,到时候再毒的太阳也不怕了。”施工员冷光满指着施工进度图告诉记者。项目部通过科学调度、合理规划,确保室内外工序科学衔接,让这场与酷暑的较量既高效又从容。
“夏送清凉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传统,每年都实实在在地落实到位。”面对持续高温,中建五局江西公司项目部早就备足了防暑物资。记者了解到,除了在主要作业区搭设多个遮阳棚外,项目部还早早地采购了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人丹、清凉油等防暑药品。这些药品成了施工现场每个班组长和管理人员的随身“装备”,以便随时应对中暑等突发情况。
每天的早班会上,年仅25岁的安全员欧阳滔都会不厌其烦地叮嘱道:“大家一旦觉得身体不适,务必第一时间跟管理人员说明情况,及时到阴凉通风处休息,观察情况是否需要就医,绝不能蛮干、硬干,安全生产永远摆在第一位。”
除了项目部的巧妙安排和强力保障,一线工友们也在这场高温攻坚战中各显神通。焊工老张放下裹满布条的榔头,抿了口水,拎了拎手里三公斤的大水壶,“这是我的老伙计,我往里加了盐,出汗太多,光补水不补盐可撑不住。”一旁的工友们也纷纷展示安全帽里的湿毛巾、随身携带的冰凉贴、大壶浓茶……这些看似简单的装备,凝结着工人们多年积累的“高温智慧”。
自6月中旬进场施工以来,中建五局项目团队战高温、斗酷暑,在一个多月的持续奋战中,已完成豫章书院项目70%的室外工程量。阳光下,这群可敬的建设者正在用智慧战胜酷暑,用双手延续豫章千年文脉。
据了解,豫章书院和游览步道工程建设项目是南昌市2025年十大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项目之一,复建的豫章书院将依托象湖湖心岛及岸线闲置仿古建筑,打造为集阅览、自习、研学、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美丽象湖的文化新地标,进一步增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刘翔 洪观新闻记者 肖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