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4年的学习,对我从事外贸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帮我规避了许多贸易风险。”7月6日,中国—东盟法学院常务副院长、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陈星与越南河内学生黄妃燕视频连线时,这位从事跨境贸易的毕业生感慨道。广西民族大学立足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以中国—东盟法学院为核心载体,通过平台整合、模式创新与国际实践联动,构建“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的涉外法治教育生态,为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高地提供有力法治人才支撑。

中国—东盟法学院常务副院长、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陈星,与他的越南河内的学生黄妃燕视频对话连线。
2024年4月,部区共建、广西民族大学承建的中国—东盟法学院揭牌成立,旨在重点建设中国—东盟高端法治人才培养基地和法律服务联盟涉外法治教育体系。学院深化与中国法学会、自治区司法厅合作,共建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和涉东盟法治研究与人才协同培养基地;创新融合语言学习、师资建设、教材开发、学术研究、实务培训、法律实践的“六位一体”涉东盟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开设“法律+东盟国家语言”、中国—东盟商事仲裁合作、国际经贸风险防控等课程,培养“懂法律、通外语”复合型人才。
学院积极整合资源,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30%教师具有东盟国家留学背景,编译《东盟各国民商法概论》《越南民法典》等教材译本。拓展国际合作,与越南河内法律大学签署协议推进师生交换、联合研究;承办“澜湄国家司法官员高级研修班”“中泰涉外法律人才培训班”;组织学员赴中国—东盟信息港等企业实地教学;成立“东盟法务官”学生团队,提供涉东盟企业全流程法律服务,已协助160余家企业应对跨境法律问题。
学院加强法治交流实训,提升涉外人才胜任力。充分利用中国法学会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等重要平台,加强与东盟高校法学院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与东盟公检法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商法治人才培养,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依托政法部门涉外课题调研,带领学生赴贸促会广西分会、南宁海关等地实践训练,年均承接企业法律咨询项目200余个,学生参与率达80%。
学院以学科专业大赛为抓手,组织学生参加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以产学研结合为目标,打造“东盟法务官”“法小猴”等实践育人品牌,“东盟法务官”项目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全国金奖。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学院将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构建中国—东盟法律大数据平台,集成法规库、模型库、案例库等核心模块;着力推进越南法律咨询智能体研发,结合中国—东盟法律大模型实现技术转化;建设“AI+中国—东盟区域国别法智平台”,实时追踪东盟立法、监管动态,形成覆盖政策全周期的数字监测网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东盟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供更强支撑。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