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陈雯怡 记者 宋浩

星际探测、宇宙奥秘……吸引着太多喜欢仰望星空的人。

从“天问一号”探测器到“祝融号”火星车,中国航天事业对火星的探索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关于火星的谜题、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背后,故事是怎样的?

《火星,我们来了》黄传会,浙江人民出版社,2025年

近日,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火星,我们来了》正式发行。该书由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春风悦读榜“浙版好书奖”得主黄传会执笔,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为核心,全景式记录了这一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幕后故事,展现了中国航天人攻坚克难、逐梦星辰的非凡历程。

黄传会

作家黄传会是浙江苍南人,生于1949年。从事报告文学创作50年来,他曾走遍万里海疆,写下“中国海军三部曲”(包括《龙旗:清末北洋海军纪实》《逆海:中华民国海军纪实》《雄风:中国人民海军纪实》);他曾写下中国潜艇部队创建的历史(《潜航: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追踪》),写下歼-15舰载机工程总指挥罗阳的故事(《国家的儿子》),写过记录2015年中国海军也门撤侨行动(《大国行动》)。

除了军旅题材,他还书写了众多社会民生题材的作品,如《托起明天的太阳——希望工程纪实》《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等等。《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近年来,他着眼于中国航天事业,先后写出了《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中国北斗传》和《火星,我们来了》三部航天题材长篇报告文学。《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春风悦读榜“浙版好书奖”。

为了记录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这一里程碑事件,他历时多年,深入航天科研一线,以详实的采访资料为基础,通过上百位航天科研工作者的真实经历,深度还原了“天问一号”从立项论证、技术攻关到成功着陆的全过程。书中不仅披露了探测器研发中的技术突破,如地火通信、自主导航等关键细节,更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工程师、科学家及青年团队在无数个日夜中的坚守与拼搏。

例如,书中描述了一名工程师为攻克探测器热控技术难题,连续数月驻扎实验室;也有年轻科研团队在疫情封控期间逆行返岗,确保任务进度的感人片段。这些细节不仅让读者了解航天事业的艰辛,更揭示了集体智慧与个人奉献交织的力量。

孙家栋与黄传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为本书作序,他写道:《火星,我们来了》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的全过程用文学的笔触记录下来,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2021年,“天问一号”成功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个首次任务即完成“绕、着、巡”三大目标的国家。然而,这一辉煌成就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火星,我们来了》的出版,填补了国内航天纪实文学的空白,更以文学形式为新时代中国科技发展留存了珍贵的历史档案。

天问一号探测器环绕器与火星合影。图源:国家航天局

“这本书不是简单的任务复刻,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英雄史诗。”浙江人民出版社表示,黄传会的创作突破了传统科技题材的叙事框架,通过普通科研工作者的日常,让宏大叙事回归真实可触的个体生命,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独特视角。

黄传会在本书后记中写到,航天精神是无形的,却又有无穷的力量。它不仅支撑并推动着中国航天事业在历史的洪流中砥砺奋进、在时代进程中挺立潮头,还成为全民族、全社会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希望这部作品能让更多人关注中国航天事业,尤其是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