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曹青)老物件是时光的载体,每一件都沉淀着时代印记,承载着独家记忆。今年8月以来,武汉经开区军山街道小军山社区结合网格信息摸底,寻访这些承载着岁月沉淀的老物件,聆听背后温暖人心的家风故事,冰冷的物件变成了鲜活的“家庭史书”,让优良家风变得可触可感。

老相册里的“团圆密码” 三十余年全家福记录家风传承

在居民张婆婆家中,收藏着一本外壳斑驳的相册,整整60余张相片,记录了一个家庭三十多年的光阴流转。其中一张已经泛黄的全家福格外引人注意,这张拍摄于1994年的照片,定格在肖家湾孟家祖孙三代32口人的团圆时刻。

居民张婆婆想社区工作人员展示老照片。通讯员供图

“这是我们孙子外孙小时候的全家福,背后的瓦房就是我们的家,也是我老伴去世之前唯一的一张大合照。”面对来访的社区志愿者,居民张婆婆指着全家福,满眼都是回忆。据悉,随着军山新城的拔节生长,肖家湾的居民们都迁入了环境优美、高楼林立的小军山社区,但张婆婆家拍全家福的传统却留了下来。从2015年迁入新居的幸福时刻,到老人生日、春节等重要时刻,数十年不间断的全家福照片记录了老人一家越来越红火的日子和孝老爱亲的好家风。

“现在社区环境越来越好,子女们也都回到了身边上班,我还想着看更多的好日子咧。”张婆婆言语间透出的幸福堆满了脸颊。

五十年缝纫机的“使命升级” 从谋生工具到邻里纽带

居民夏旺香家的家风,要从一台缝纫机说起。这台伴了她50年的缝纫机,是哥哥嫂子在她出嫁时作为陪嫁品添置的,也成了她后来谋生的工具。“我们那个年代,女孩子都没什么文化,我也是凭着缝纫的手艺慢慢过上好日子。”

夏旺香的邻里谈起做缝纫,都夸她不仅追求外观得体,价格公道,更注重质量,每一针每一线都缝得结结实实,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的作风,村湾邻里无论男女老少,都爱找她做衣服或修补衣物,每天忙完家务,就要坐在缝纫机旁赶工,好日子就这样被她一脚一脚的踩出来。

夏旺香(左)无偿为社区居民提供缝纫服务。通讯员供图

随着时代的进步,缝纫机悄然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台老伙计才暂时“退休”了。缝纫机迎来“第二春”是在十年前,社区居委会刚成立,正在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夏旺香看着已经锈迹斑斑的老伙计,她又有了新想法,重新更换皮带、上机油……忙活了一天,才令缝纫机重新换发光彩。

重新上岗的缝纫机很快就有了新的使命,夏旺香带着“老伙计”来社区志愿服务队报到。无偿为社区居民提供缝纫服务,无论是缝制被罩、换拉链还是修改裤边,嗒嗒嗒的缝纫机声里,总伴着阵阵欢声笑语,十年如一日,这台老缝纫机,就这样成了连接邻里感情的纽带。“以前它是养家糊口的帮手,现在是传递温暖的使者,我会一直爱惜它,让它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夏旺香说。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承载岁月印记的老物件,在小军山社区里开启时光隧道,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传递着好家风的力量。更多老物件里的好家风故事还将在“老物件主题展”、“好家风故事会”等特色活动中传递。当沉睡的老物件‘开口说话’,更多的好家风、好家正训从家庭走向社区,激发更多居民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成为推动社区文明和谐建设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