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索岭大山的万壑千岩之间,一个个“家庭牧场”如雨后春笋般接连涌现,奏响了关岭牛产业的“山间牧歌”。在政府主导、政策支撑、技术服务、精心饲养等众多因素的加持下,头头膘肥体壮的牛儿已然成为户户农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在关岭自治县新铺镇卧龙村和尚井组,当地养殖大户正在准备草料。青贮池上,揉丝机正肆意轰鸣,把株株干草吞入“腹”中一一揉碎,再喷洒进青贮池中堆积储藏;圈舍栏前,草料、玉米、酒糟等精料与粗料经过科学配比后被倒至食槽,引得牛儿们争相舔食。
“我是2020年返乡创业养牛的,刚开始建设了十多头牛的家庭养殖场,通过两年的发展,现在家庭养殖场有二三十头牛的规模,并且在2023年还建设了两百头牛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场,目前养殖场有八十多头牛。”新铺镇卧龙村养殖户高诗波介绍道。

2020年,一直在外务工的高诗波看重了关岭牛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的良好前景,决定留在家中办起“家庭牧场”,全心全意饲养关岭牛。经过多年发展,他的“家庭牧场”规模逐渐扩大,同时,还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政策支持建起标准化养殖场,并流转上千亩荒山种植饲草,成为当地的养殖大户之一。
“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养牛享受到的优惠和帮助特别大,在养殖上我们搭棚、青贮池、打草料都有补助,然后我们买牛不但享受银行的贴息、低息贷款,还能获得政府的购牛和产犊补贴,让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更强。”高诗波说道。

新铺镇新龙村芭茅组的熊应笔和邓娟蝉夫妇同样是发展关岭牛产业的受益者。刚开始家里的牛圈面积小、环境差,购买能繁母牛没有资金……就在夫妻俩一筹莫展之时,当地政府为其与银行搭建平台,通过金融帮扶,成功办理15万元的低息贷款,解了发展产业的燃眉之急。
“当时因为资金不足,我们就向政府和银行寻求帮助,得到了银行的低息贷款。刚开始买了四头能繁母牛,现在我们不仅牛圈面积扩大了,养殖规模已发展到了十头,非常感谢政府和银行给我们的帮助。”新铺镇新龙村养殖户邓娟蝉说道。

长期以来,关岭自治县以“小规模、大群体”作为关岭牛产业发展方向,坚持“家庭经营、规模适度、一业为主、集约生产”,着重推进“30+”育肥牛(即30头以上育肥牛)和“10+5”(即10头能繁母牛+5头小牛)适度“家庭牧场”养殖模式,大力支持养殖户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圈舍和劳动力,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目前,关岭共培育5头以上适度规模“家庭牧场”1926个,辐射带动3万余户农户发展养牛。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家庭牧场’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谋划更多好项目,出台更多好政策,让‘家庭牧场’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助力乡村振兴。”关岭自治县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高级畜牧师陈学忠表示道。
一审:马思璐
二审:蒋 杰
三审:李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