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讯在春城的怀抱中,乘坐公交慢游昆明正成为一种新风尚。4月4日至6日,滇池绿道专线开通以来,三天内共吸引近2000名市民和游客乘坐。这条专线如一条流动的风景线,将滇池的美景与文化串联起来,以便捷、舒适的服务,让市民和游客在悠闲的“慢”行中,亲身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赵先生一日游尽享自然风光
4月5日,市民赵先生携妻子体验了滇池绿道专线的便捷与乐趣。他们用一天的时间,尽情领略了滇池周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上午9时,夫妻俩从大坝车场乘坐滇池绿道专线双层公交车出发。坐在公交车的上层,他们沿途远眺,海埂大坝的壮阔、海洪湿地公园的宁静、海东湿地公园的生机尽收眼底。随着车辆的行进,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在他们眼前徐徐展开。

到达海晏村后,赵先生和妻子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的时光。他们漫步在村内古朴的街道上,斑驳的墙壁和石板路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站在海晏村长堤上,面朝滇池,吹着湖风,湖面波光粼粼,水鸟飞舞,两人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
中午时分,他们在海晏村品尝了地道的豌豆粉,满足了味蕾的享受。
下午两点,赵先生和妻子乘坐滇池绿道专线返回,途中在斗南湿地公园下车。他们沿湖漫步,观赏水鸟嬉戏觅食,欣赏繁多的植物和四季皆景的美景。赵先生赞叹道:“滇池绿道专线真的太方便了!全程途经多个景点,而且全程往返只需要10元钱,可以在任意一个点上车或下车,一张票通乘,无论上下多少次都是10元,真是玩得很嗨!”
滇池绿道专线的开通,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方式,更让大家有机会近距离感受滇池的美丽与魅力。家住呈贡区的张阿姨和老伴也特地赶来体验,她感慨地说:“以前想游览滇池绿道,自驾停车难,公交换乘复杂。现在有了这条专线,一车直达多个景点,还能欣赏沿途风光,真是太方便了!”
一位戴着专业相机的游客也连连称赞:“10元的票价,全天不限次乘坐,还能随时下车打卡拍照,简直是摄影爱好者的福利!”4月4日至6日,像赵先生和张阿姨一样,许多市民和游客都选择了这条专线,滇池绿道专线客流持续攀升,展现出这条春城新晋“网红线路”的魅力。

滇池绿道专线串联“滇池画卷”
滇池绿道是城市中不断生长的绿色空间,是繁忙生活中的田园诗意,也是现代化进程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动诠释。滇池绿道专线途经的海埂公园内,千鸟翔集,翩翩起舞;海洪湿地公园的沉水廊道,让游客体验“人在湖下走、鱼在眼前游”的奇妙感受;王官湿地蓝天碧水相映成趣,被誉为“大自然遗落的调色板”;斗南湿地公园奇花绽放,如梦如幻;卧龙古渔村保存着原汁原味的渔村风情;被称为“彩虹桥”的水之桥采用红橙渐变色,与滇池绿道的每一处美景交相辉映,成为外地游客必打卡的“网红地标”。
滇池绿道专线途经多个景点,包括海埂大坝车场(起始站)、兴体路北段、海埂公园东门、湖滨路(海洪湿地公园)、范家村(环湖东路)、海东湿地公园、王官湿地公园、斗南街口(斗南湿地公园)、乌龙村口(卧龙古渔村)、捞鱼河公园,最终到达海晏村(终到站)。全程采用双层观光巴士运营,为游客提供绝佳观景体验。坐在观光巴士二层高空俯瞰,长长的绿道循岸线、连山海、串湿地、过村庄,一路与滇池相伴。

滇池绿道专线的开通,不仅受到游客的欢迎,也带动了滇池绿道沿线经济的发展。海晏村的一家民宿老板感慨地说:“滇池绿道专线开通后,游客明显增多,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这条公交专线为我们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滇池绿道专线不仅提升了市民和游客的出行便利性,也展示了昆明城市发展的成果和魅力。为方便市民乘车体验,滇池绿道专线采用定时发车模式:海埂大坝车场发车时间为9:00、11:00、13:00、15:00;海晏村发车时间为11:00、13:00、15:00、17:00。购票方式便捷多样,乘客可通过“春城e路通”微信小程序在线购票,老年人也可现场支付现金购买。滇池绿道专线在清明小长假期间每日开行,之后每逢周末及法定节假日也将继续开行。
昆明公交开通环滇池绿道专线,是落实“昆明六个春城建设”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承载绿色生态美景和历史人文底蕴的“景观之道”,更是将美丽环境转化为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更为重要的是,它推动了城市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型,成为了一条“经济之道”。昆明公交希望通过“交通+旅游”的创新模式,让市民及游客能够轻松领略滇池之美。

此外,昆明公交发布的滇池绿道专线宣传视频也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走红。截至4月5日10:30,昆明公交微信视频号浏览量已达15.1万次,获得7076次转发、1416次点赞、1211次爱心和161条评论;昆明公交抖音平台收获2.4万次浏览、244个点赞、219次收藏;昆明公交小红书平台也吸引了5865次浏览、223次点赞、224次收藏和218次分享。一位来昆明出差的河北游客表示:“我刷到视频的第一眼就被震撼了!滇池绿道太美了!我调整了行程,专程来体验这条线路,真是不虚此行!”

图说:滇池绿道专线带市民畅游美景。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官荣 通讯员:黄睿
责编:谢春梅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