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顾名思义,是一种因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而导致骨骼变得脆弱的疾病。这种全身性骨病会使骨骼的脆性增加,从而显著提高骨折的风险。然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知充满了各种误区。这些误解不仅会延误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甚至可能加重病情。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全科医学科专家带大家一起打破这些常见的误区,守护我们的骨骼健康。

一、喝骨头汤能防止骨质疏松

许多人认为“吃啥补啥”,喝骨头汤可以补钙,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然而,骨头汤中的钙含量远远低于牛奶等高钙食物。此外,骨头汤中含有大量脂肪,长期食用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如高血脂、肥胖等。因此,喝骨头汤并不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钙质,如多吃乳制品、深绿叶蔬菜等。

二、治疗骨质疏松症就是补钙

骨质疏松症的本质是骨代谢异常,单纯补钙并不能解决问题。治疗骨质疏松症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补充钙和维生素D、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抑制骨吸收或促进骨形成的药物)以及改善生活方式。

三、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不会得

骨质疏松症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可能患病。人体骨骼的峰值骨量在30岁左右达到最高,如果年轻时忽视运动、饮食不均衡、过度节食或长期缺乏维生素D,可能导致骨量储备不足,从而增加日后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此外,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也可能导致年轻人骨质疏松。

四、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症为时已晚

许多老年人认为骨质疏松症无法逆转,治疗没有意义,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虽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与年龄有关,但老年人通过合理治疗仍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例如,补充钙和维生素D、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以及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都可以有效减轻疼痛、降低骨折风险。

五、骨质疏松症是小病,不用太在意

骨质疏松症并非小病,它可能导致严重的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此外,骨质疏松性骨折还会导致患者长期卧床,增加血栓、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因此,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

六、靠自我感觉发现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早期症状通常不明显,许多患者在骨折后才被确诊。仅靠自我感觉无法及时发现骨质疏松,因此高危人群(如绝经后女性、老年人、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等)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

七、自己吃药就可以,无需看医生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自行用药可能无法达到最佳效果,甚至可能引发不良反应。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八、骨质疏松患者应该静养,不能运动

许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患者容易骨折,应减少运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适当的运动可以刺激骨代谢,增强骨密度,减少骨质流失。例如,负重运动(如散步、慢跑)和抗阻运动(如举重)对骨骼健康有显著益处。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骨质疏松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

九、骨折手术后骨骼就正常了

骨折手术只是治疗骨折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完全恢复骨骼的正常状态。骨质疏松患者在骨折手术后仍需继续治疗,以改善骨质疏松状况,预防再次骨折。此外,患者还需进行康复锻炼,以恢复肢体功能。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能够纠正对骨质疏松症的常见误区,重视骨质疏松症的早期筛查和规范治疗。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应积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骨质疏松,守护骨骼健康。

(张秋华 赵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