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源县清源镇高宁庄社区,7个居民小区里住着1456户、4756位居民,其中5个是老旧小区。过去,道路坑洼、绿化缺失、停车难等问题常被居民挂在嘴边,如今,这些问题正随着一间“茶舍”的诞生悄然改变——这间名为“纳言茶舍”的小空间,以茶为媒,让居民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成为基层治理的“新引擎”。



旧电力公司家属楼是高宁庄社区的老典型,1994年建成的它,曾因楼道灯损坏、停车混乱等问题让居民犯难。“纳言茶舍”建成后,线上小程序和线下茶舍共收集居民意见建议50余条。针对楼道灯问题,社区迅速行动,一周内完成所有楼道灯更换;围绕停车位规划,社区组织居民代表、物业、规划设计人员多轮协商,既保留部分绿化,又通过“绿化与停车兼容”方案新增7个车位。改造后的小区道路平整、绿意盎然,居民回家的路更亮堂了。

在渭宝嘉园小区,6栋6层老楼的“爬楼难”曾是老年居民的心病,加装电梯的呼声日益高涨。“纳言茶舍”线上通过社区微信群、小程序发布意见征集问卷,一周收到89份回复;线下组织多场茶话会,70岁的张大爷感慨:“膝盖不好,爬楼梯太费劲,装电梯能解决大问题。”但也有居民担忧采光、费用分摊等问题。通过多轮沟通,社区收集到30余条意见建议,随后成立由工作人员、居民代表、专家、物业组成的协商小组,依托茶舍平台反复协商,最终形成多数认可的方案。居民还自发推选5名懂工程、责任心强的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全程参与加装工程,每周在茶舍通报进度、公开资金明细。如今,小区已有2栋楼成功加装电梯,居民满意度达90%。



除了服务民生需求,“纳言茶舍”还是化解矛盾的“和事佬”。昌林小区曾因阳台搭建引发纠纷,一方影响另一方采光,双方争吵不断升级。社区得知后,在茶舍组织调解,邀请当事人、社区民警、律师围坐品茶。在轻松氛围中,先倾听诉求,再由律师讲解法规、民警劝导,社区工作人员居中协调。经过3小时协商,搭建方拆除部分阳台并补偿受损方,双方握手言和。

从“问题收集站”到“民意直通车”,从“矛盾调解室”到“治理智慧源”,“纳言茶舍”用一杯热茶的温度,让居民有事“快响应”、服务“零距离”,切实提升了获得感与幸福感。如今,这间小小的茶舍不仅是居民的“暖心舍”,更成了基层治理的“活力源”,为社区注入了民主实干的新动能。



通讯员: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