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雯
4月19日晚,第13届“潮新闻✖浙江新华”春风悦读榜在杭州国家版本馆举行颁奖盛典,现场开出11项春风大奖。
在颁奖礼的尾声里,春风悦读的粉丝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期待,那就是听一听春风悦读榜评委、著名作家李敬泽的总结发言,他对写作、阅读、时代又给予怎样的观察。

对于这个“保留节目”,在刚刚结束的春风悦读之夜,李敬泽也说:“春风悦读盛典已经13年了,每年不说点什么,好像这事就完不了。”这一次,他就“春风”做了一次“词语的考古学”。
以下是李敬泽的分享——
从什么时候开始,春风由一种气候现象、自然现象,变成了一种精神现象?变成了一种对我们的精神生活的描述和表达?
这个学问我稍微做了一下,当然,我做得可能不准。我觉得,什么事都有一个开始。中国人将春风视为一种精神现象,视为一种我们共同精神生活的象征,从孔子开始,从《论语》开始。
我们都知道《论语·先进篇》中有一段,说孔子的弟子们在夫子面前各言其志,前边三位都说了,孔子不置可否,最后一位是曾点。我的志向,我心中最美好的生活是什么?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翻译一下,就是这个时节——4月底,在暮春时节的春风里,五六个年轻人和六七个童子去往曲阜城外的沂水之滨,在春水中沐浴,然后上到曲阜城外的高台上,被春风吹拂、鼓荡着的这些人,他们的衣服也许被河水弄湿了,但是不要紧,他们的衣衫会被春风吹干,然后唱着歌回家。
所以,我刚才说过,前面三个人都说了志向,孔子不置可否,只有曾点说完,孔子说“吾与点也”(我和曾点是一样的),(意为)我希望我能和曾点一起走在春风里。

“考古”的结果,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中国人我们就不仅仅认为春风是一种物候、一个自然现象,春风是一种精神生活。
曾点所说的春风,是一种从容的、舒展的精神境界,而且特别重要的是曾点不是一个人走在春风里,曾点是“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走在春风里。然后,孔子说“吾与点也”——我要与你一起走在春风里,这也正好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对于美好幸福的精神生活的理解,这样美好幸福的精神生活正是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连接,而这样的理解也正是我们阅读生活的本意。
正是通过阅读,我们会与宗璞先生说“吾与宗璞先生也”,我们会与张楚先生说“吾与张楚也”,我们会说“吾与刘子超也”“吾与陈冲也”“吾与艾玛也”“吾与杨素秋也”……
这个时候,我们就在春风里,就在我们共同的精神的春风里。
春风一年一度,但精神上的春风,会伴随着我们走过一年又一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