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近日,新京报旗下新京智库发布《新京报网红城市潜力榜50强(2025)》,呼和浩特排名上升26位、现位于第22位的消息在社交平台激起了涟漪,有人调侃榜单的权威性,而争议背后,或许正藏着网红经济下当代城市文旅发展的困扰:当流量经济与文旅转型交织,一座城市的“网红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短视频时代,流量为王?
为了宣传城市,各地文旅部门负责人纷纷“下场”各显其能,文旅账号开始搞“抽象”剪辑,只为一件事:流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似乎已经达成一种共识:一座城市要想出圈,必须先从网络走红,成为网红城市。
那么,先沿着这个思路想一想,呼和浩特是否具备被称为“网红城市”的能力?
若以传统视角审视这座城市,答案似乎模棱两可。但若细察其发展肌理,会发现这里正悄然酝酿着文旅突围的巧思。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她占据北接草原、南连黄河的枢纽位置,高铁将京津冀游客的抵达时间压缩至两个多小时,而即将投入使用的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更架起空中廊道,与全国甚至是世界接轨。
政策层面,出台《呼和浩特“一廊两轴五带”文旅产业空间发展规划》,同步制定《呼和浩特市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文旅作为重要产业培育,专项资金持续注入夜间经济、演艺经济等新业态。
历史文脉更是其独特底牌:战国赵长城遗址静卧城郊;昭君博物院演绎着民族融合的千年故事;明清风格的塞上老街每晚点亮千盏灯笼,让游客在羊肉烧卖的香气中触摸青城往事。
客观说,呼和浩特底子不错,这些年来步子迈得很大,在社交媒体上也屡屡翻红,距离“网红城市”的标准是越来越近了。
然而“网红”二字本身就如同一把双刃剑。菏泽因《诺言》爆红后紧急修路迎客,3个月后却陷入流量退潮的窘境;天水麻辣烫热度消退时,跟风开张的店铺纷纷倒闭。这些昙花一现的案例无不证明:依赖偶然事件的城市营销犹如沙上筑塔,来得虽然快,但是建得总有点不牢靠。
面对流量经济的诱惑与文旅转型的压力,一座城市的“网红化”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博眼球”逻辑,而成为城市治理能力、文化底蕴与战略定力的综合试炼场。
那么,呼和浩特的文旅发展思路是仅仅奔着“网红”去的吗?回到开篇提出的问题,当流量经济与文旅转型交织,一座城市的“网红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近年来的报道中仔细审视这座城市不难发现,呼和浩特既没有复制重庆洪崖洞的魔幻布景,也未效仿长沙茶颜悦色的快消套路,而是选择了一条“不求一夜爆红,但求细水长流”的文旅发展之路。这种流量经济下对于文旅发展的可持续化思考,恰是破除网红魔咒的关键,也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呼和浩特方案。
流量是机遇,更是考验。在短视频算法主导的注意力争夺战中,“网红化”意味着城市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的案例证明,流量狂欢可能带来基础设施超载、服务品质滑坡等阵痛。呼和浩特的选择则展现了另一种解题思路:以“文旅+”深度融合取代单一爆款依赖。从“一廊两轴五带”的空间重构,到“夜经济+演艺经济+冰雪经济”的业态矩阵,呼和浩特正通过系统性工程,踏踏实实地打牢文旅根基,北疆文化也从纸面上落到了现实。去年博博会全国游客纷至沓来、2024年凤凰传奇演唱会带动11.18亿元旅游收入的数据、刘若英演唱会爆满、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奇幻动物之旅”圈粉周边盟市游客,恰是流量承接能力的具象化体现。
“网红化”背后是城市叙事重构。呼和浩特拒绝“滤镜式网红”的虚火,转而专注于“可触摸的文化”。别处在复制洪崖洞的灯光秀时,这里将战国赵长城遗址活化利用,让游客在昭君博物院体验沉浸式演出中触摸民族融合历史;网红城市争抢“打卡墙”时,塞上老街的千盏灯笼与转角巷的潮玩街并行不悖,既传承着羊肉烧卖的非遗技艺,又孵化着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回·空间”创意艺术中心、“花漾青城”呼和浩特赏花季系列文旅活动等新锐IP。这种贯通古今的叙事策略,让流量转化为对城市精神内核的深度认同。
“长红”逻辑超越流量算法。城市“网红化”的终极意义,在于将瞬时关注转化为持续认同。2024年,呼和浩特游客接待量实现5500万人次跃升,并非依赖某个爆点,而是依托“政策靶向解决问题+服务生态培育”的复合驱动。张杰呼和浩特演唱会期间,实现旅游收入7.94亿元;多部门联动的“呼式服务”在周杰伦演唱会期间收获好评;智慧文旅平台串联起全域风景的每个节点。这些看不见的耕耘,正在给全国游客构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情感黏性。
文旅转型的本质是城市价值重估。当呼和浩特将冰雪“冷资源”转化为马鬃山滑雪度假区的“热效应”、工业旅游路线串联起伊利智慧健康谷与草原乳文化旅游景区,流量经济已升维为价值接续链。“网红化”不应是城市气质的异化,而是本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呼和浩特的做法其实是在营造一种“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氛围,通过宜游城市的打造,赋能城市本身的价值,让文旅转型化作对“何为美好生活”的持续作答。
说再多都是虚的,做哪怕一点都是实的。总而言之,呼和浩特没有在各地文旅流量竞争中花了眼,而是因地制宜、适时发力,这种基于地域特质的创新,远比单单追逐网红标签更具生命力。
再回到这份榜单,含金量如何?仔细看看榜单名字,网红城市潜力榜中的“潜力”二字往往被舆论场选择性忽视,而这恰恰说明了榜单的含金量:呼和浩特上升幅度仅次于广东中山与珠海。排名第一的徐州从工业锈带转型文旅秀场的经验,快速崛起的太原通过“古今双轮驱动”跃居第二的路径,都在印证潜力榜的底层逻辑:它丈量的不是当下热度,而是城市自我革新的加速度。
从网友的口碑来看,榜单总体上还是能如实反映城市情况的。在一众于网络中拼命寻找流量密码的城市中,呼和浩特一些略显“老实”的做法,恰恰为她的持久发展提供了难以估量的耐力和潜力,而这也是其排名大幅上升的根本原因。
流量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榜单争议逐渐平息,我们更应看见其背后的深意:城市竞争已从“比谁更红”转向“比谁更懂自己”。
因而,榜单排第几又如何?呼和浩特或许永远不会成为抖音上的“顶流”,但当游客在昭君博物院体验沉浸式演出、在转角巷的夜市与本地人共唱草原民谣、在宽巷子排队购买芝士奶酪饼、在烧卖节抑或博博会上留下打卡照片时,这座城市正走着属于自己的“长红”叙事路子:不靠滤镜加持的虚幻美景,而是用真实可触的文化温度和服务温情,让每一位来过呼和浩特的人成为行走的文旅IP。这或许才是新消费时代,城市该有的清醒与自觉。
创新进入瓶颈,宣传难逃内卷,文旅产业下一步怎么走,没人能断言。但可以肯定的是,流量终会退潮,而城市在应对流量过程中锤炼出的服务能力、创新勇气与文化自信,将成为永恒的竞争力。关于未来,呼和浩特仍在思考:真正的“网红化”,应是城市在时代浪潮中坚守自我、重塑价值的觉醒之旅。
丨来源:(羊不食草)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魏颖
丨审核:王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