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融融春日里,蛰伏许久的小龙虾已迫不及待地“爬”上了市民的餐桌,为人们带来舌尖上的欢愉。

4月15日,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众彩市场)内,不少商户将小龙虾摆在了档口“C位”。

一箱箱小龙虾生龙活虎,挥舞着钳子。

这些小龙虾外壳多处于青红过渡阶段,色泽温润,腹部肌肉紧实,体型较大的单只重量超过一两。

不少市民正在各个摊位前精心挑选,准备将这份美味带回家。

“小龙虾肉很q弹,市场离我家近,价格也实惠,我经常来买。”一位正在选购小龙虾的市民告诉记者。

该水产市场小龙虾经营户林青介绍,自己卖的虾来自湖北和安徽,最近店里每天销售量约1吨。

那么今年小龙虾价格如何?

林青介绍,小龙虾的价格按照大小划分,越大越贵,市民爱吃的多为6钱以下的中小规格龙虾。市场价根据每天捕捞量不同有涨有跌。

最近产地气温回升,小龙虾产量提高,价格逐渐回落。

目前,小规格(2—3钱)批发价每斤约15—20元,中规格(4—7钱)每斤约21元—25元,大规格(8—9钱)每斤约35元—40元,超大规格的“炮头”(1两以上)每斤约80元。

众彩市场工作人员介绍,按往年经验,5月和6月是小龙虾上市高峰期,价格可能会继续下降。

目前,采购小龙虾的多为市内的龙虾馆和餐厅,爱吃小龙虾的市民可以再等等。

虽然小龙虾尚未进入消费高峰,但南京人吃虾的热情已经迸发。

据众彩市场统计,4月14日市场小龙虾共计到货80吨,价格在每斤18元—88元不等,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最受欢迎的为中规格(4—6钱)龙虾,14日到货共计40吨,占比达50%。

每年端午前,众彩市场小龙虾将进入上市最高峰,届时日销量将达200吨以上。

业内人士推测,随着龙虾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今年市场高峰期的小龙虾销量可能会创新高。

16日,记者来到福建市公园道店永辉超市。

小龙虾被摆放在水产区的侧面,售价为一斤35.8元,对比上个月月初,便宜了近40%。

“基本上就是这个价格了。”福建市民刘先生说,“旺季也是二三十元一斤,现在35.8元的话也能接受。”

“从现在往后小龙虾会越来越多。”超市工作人员边整理货物边说。

从水箱上面的表格可以看见,小龙虾是淡水养殖,售价39.8元一斤。

随后,记者来到福建市金山店大润发的水产区,看见小龙虾售卖价格为26.9元一斤,上方悬挂着的红色招牌引人注目。

在零售端,部分商超也开售小龙虾。

以盒马鲜生为例,15日,散称中号稻田小龙虾(3.4—5.6钱)每斤价格29.9元,6—8钱规格盱眙鲜活小龙虾每斤价格59.9元,现制的蒜香小龙虾(4—6钱,共2斤)每份价格99元。

在外送APP上,小龙虾的品种不仅更丰富,价格也几近“腰斩”。

记者查询发现,与上个月相比,鲜活中号淡水小龙虾的价格从49.9元一斤下降至23.36元一斤。

不少市民笑称,小龙虾从“吃不起”到“放开吃”,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怎么才能挑到好吃的小龙虾?

有两个诀窍要记住:

一是看虾壳,一般而言青壳龙虾比红壳龙虾肉质更鲜嫩;

二是辨公母,母虾比公虾拥有更饱满的虾肉,吃起来口感更好。公母的辨别方法就是看虾钳大小,虾钳大的为公虾,小的为母虾。

小龙虾虽美味,但这些部位最好不要吃!

有研究人员对小龙虾不同部位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小龙虾不同部位的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腹部肌肉重金属含量明显低于虾头。

这是因为小龙虾的肝、肾、胰等解毒和排泄器官都在头部,这些器官可以产生大量的金属硫蛋白来束缚重金属元素,因此,重金属元素更容易集中在小龙虾头部。

此外,外壳也是小龙虾处理重金属的重要部位。

需要注意的是,小龙虾的重金属含量和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如果规范化养殖,保持水源质量,就能确保小龙虾肉的安全性。

市面上正规小龙虾可食部位(腹部肌肉)的重金属含量都在安全限制内,可以放心食用。

小龙虾的内脏位于虾头,吃起来很香的虾黄是它的肝脏和胰腺,脂肪含量高且重金属含量超过虾肉。

吃小龙虾最好只吃虾肉,不要吃虾黄和虾头。

此外,小龙虾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而且属于中嘌呤食物,过敏体质人群、痛风患者等要谨慎食用。

买回去,自己如何处理小龙虾?

在清洗时,可以先用流动水冲洗,然后在水中加入食盐或白醋,浸泡1~2个小时。

用刷子或钢丝球刷洗小龙虾腹部,根据需要剪去小脚和大钳子,清洗干净后除去虾腮、肠道。

为避免处理小龙虾时手部感染,可以这样做!

戴手套处理小龙虾

在处理小龙虾时,最好戴上一次性手套。手套可以起到隔离作用,减少手部与小龙虾的直接接触,降低感染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手套并非万无一失,如果小龙虾的壳或钳子过于尖锐,也可能扎破手套。

选择专业的处理工具

处理小龙虾时,最好使用专业的处理工具,如剪刀、钳子等。这些工具不仅可以更方便地处理小龙虾,还能降低手部受伤的风险。

注意手部卫生

处理小龙虾前后,都要注意手部卫生。处理前,最好洗手并消毒;处理后,也要及时洗手并擦干。如果手部被扎伤或出现伤口,要及时清洗并消毒,避免感染。

根据情况选择是否戴多层手套

虽然戴多层手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防护效果,但也要注意手套的透气性和舒适度。如果手套过厚或过紧,不仅会影响手部的灵活性,还可能因为手部出汗而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量。

吃货们,学会了吗?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综合南京发布、澎湃新闻、光明网、央视新闻、福建日报、上观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