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傩韵:巫楚余绪薪火不熄
怀化日报特别报道组 补秀梅 肖军
怀化,这片被五溪缠绕的神秘之地,自古便是巫楚文化的栖居之地。而傩文化,恰似这片土地上最深邃的谜题。
怀化是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经数千年发展,这一中华民族的原始文化现象,在怀化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隐含着深邃的文化意蕴,有着深刻又广泛的社会影响。

会同“杠菩萨” (张镭 摄)
细数怀化傩文化非遗代表性项目,可谓种类众多,又形式多样。目前,怀化共有各级傩文化非遗代表性项目14个,留存着绵延不绝的中华傩文化基因。其中,有国家级项目2个: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省级项目3个:溆浦傩戏、傩戏“杠菩萨”、刀梯舞狮;市级项目9个:芷江傩堂戏、辰州傩技、傩面具制作技艺、辰州符、辰河傩戏、麻阳苗族傩戏、高椅傩堂面具及窗花雕刻、辰河棕编技艺、沅陵跳香。
穿行在怀化的青山绿水间,追寻傩的踪迹,见证古老文化之野蛮生长、生生不息,揭开这一文化现象的神秘面纱。
古老文明的信仰密码
“人有难,方有傩。”
傩是什么?古汉字中“傩”本为“难”,先民遇困厄时以仪式驱疫避邪,催生出“傩”。
走进历史的长廊,我们与傩的初遇始于殷商甲骨。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傩”就出现在甲骨文中,傩面就出现在远古先民的祭祀当中。
学者们研究发现,傩文化起源于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在中国大地上至少已绵延流淌了三千年岁月。
这一古老的文化现象,发轫于远古驱鬼逐疫仪式,后演变为包含傩祭、傩俗、傩歌、傩舞、傩戏等多种形态在内,最终成为集宗教、习俗、传说、音乐、舞蹈、戏剧等于一体的活态遗产,成为人们寄托愿景、驱邪纳吉的重要仪式。
怀化古属楚地,盛行巫傩之风。《汉书·地理志》记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重淫祀,指不合礼制、过度泛滥的祭祀行为)《辰州府志》也载:“辰州风尚以信巫重鬼,所在皆然”“辰俗劲直而朴茂,信巫而好鬼”。
正是“信巫重鬼”的基因,让怀化傩文化生根发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远在战国时代之前,五溪民众的祭神活动中已经出现了有简单情节的歌、舞、戏;汉代,开始利用面具来区分角色,并出现了具有情节的傩戏雏形;在唐代甚至更早时期,就已经出现代表傩公傩母的木偶雕像。时至今日,傩文化依然在五溪大地上广泛流传。
在怀化寻傩,我们最早可以将目光投向7800年前的高庙遗址。
沅水之畔,背靠青山,高庙遗址博物馆静卧。
灯光下,镇馆之宝凤鸟纹白陶片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其上有神鸟,有着雄健的勾喙,卷翘的羽冠,敏锐的环眼和张扬双翅,栩栩如生。

高庙陶罐上奇特的兽面纹饰(资料图)
更令人惊叹的,是陶罐上奇特的獠牙兽面纹。一只张开巨口的神兽,露出锋利的獠牙,双眼圆睁如铜铃,周围环绕着太阳纹和星象纹。
陶器上的纹饰,绝非随意刻画。
置身其中,我们仿佛能够看到,在远古时代,先民仰望浩瀚星空,俯察草木枯荣,将对自然的敬畏转化为最初的崇拜。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将猛兽的力量、飞鸟的自由都赋予神性。
正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所说,这些纹饰白陶上的不仅仅是画,更是表明高庙先民的精神信仰,他们的神,他们心目当中神的形象。
神灵的面容在先民虔诚的想象中渐渐清晰,最终凝固成一张张承载千年信仰的傩面。
时光流转,溆浦县马田坪汉墓出土的卷眉滑石兽面,完美印证了傩文化的这一传承脉络。

溆浦马田坪出土的西汉滑石兽面(资料图)
这件一级文物馆藏于怀化市博物馆,有着高耸的冠顶、双角、人面形象,卷曲的眉毛、鼓起的眼睛、宽阔的鼻子、宽阔的嘴巴和显露的牙齿。
这种被视为避邪之用的滑石兽面,前与高庙文化的獠牙兽面,后与当今傩文化活动中的所佩戴的傩面具形象,如出一辙,一脉相承。
数隔千年,悠远呼应,好一朵奇葩。
先民与自然界沟通的精神桥梁
“咚咚推,咚咚推……”山间锣鼓声响起,新晃贡溪镇四路村天井寨的天傩台热闹起来。
演戏的、看戏的、游玩的,大家聚拢在一起,只为一出好戏——侗族傩戏“咚咚推”。
新晃的傩,是颇有名气的。
79岁的侗族傩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龙景昌告诉记者,“咚咚推”只在天井寨流行,由普通村民演唱,是现今唯一以侗语进行表演的傩戏。
“咚咚推”,是一种氏族部落的全民艺术,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而得名,至今已有超过660年的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和农历六月、七月为“咚咚推”的规范演唱期。2006年,该项目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侗族傩戏现存全部剧目21个,主要包括祭祀活动类、反映民俗生活类以及以关公为主角或主要人物的三国戏三种类型。
新晃夜郎文化专家、原新晃夜郎文化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黄麒华与我们同行,他认为侗族傩戏“咚咚推”完美融合了侗族文化、巫傩传统与中原戏剧元素,是夜郎文化中稻作文化、巫傩文化的活态遗存。

侗族傩戏“咚咚推”(新晃县委宣传部供图)
天傩台上,剧目《跳土地》正在演绎着一场人神对话。
“你老人家是哪里的呀?”
“是哪里的?我、我、我是天上的土地,地上的土地……”
“你老人家要保佑我们哩,现在稻秧开始有虫,苞谷起死芯了,你老家要攒劲保佑我哩。”
“哦,哦!我给你们将这些瘟疫都收去了就是。”
……
先民怀着敬畏之心,渴望与天地自然建立某种神秘的联结。他们戴上面具,模仿飞禽走兽的姿态,试图理解自然的语言;他们敲击乐器,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期待得到天地的回应。
这种沟通的渴望,在“咚咚推”的“跳三角”舞步中得到完美诠释:傩戏演员头戴傩面,双脚合着“锣鼓点”,踩着三角形,不停地跳动。
这种踩三角形的舞蹈,源于对耕牛身体结构的模仿——牛头与前腿、牛尾与后腿各成三角,深刻烙印着侗族悠久的农耕文化基因。

侗族傩戏“咚咚推”(新晃县委宣传部供图)
《跳土地》讲述一个叫龙渊的侗族青年农民遇到土地公公,求他保佑庄稼丰收、六畜兴旺、驱瘟逐疫、家宅平安,土地神逐一答应并做法为之的故事。
《跳土地》剧情情节简单,古朴率真,是质朴的天井人期望与神对话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描绘了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天地养人天地愁,土地老者在哪里。给我们收虫又保佑,茄瓜豆角像串珠。谷好苕好样都好,这回有吃我们不愁。”
傩戏构建了先民与自然界沟通的精神桥梁。这种沟通或对话的背后,跃动着侗族先民相信通过特定的舞蹈、咒语和法器,能够沟通人神两界的朴素宇宙观。
当鼓点“咚咚”响起,面具下的古老灵魂仿佛再次苏醒,在当代继续讲述那些关于生命、自然与神灵的永恒对话。
经久不息的文化薪火
怀化傩文化最浓郁的地方,当属沅陵。
已故文化人类学专家、民俗学专家、巫傩文化研究专家林河在《中国巫傩史》中这样描述沅陵:在中国巫傩文化盛行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巫教“辰州符”的发源地——湖南辰州府(今沅陵,古为湘西、黔东、鄂西南的重镇)自古就是一个苗蛮夹杂,山高林密,民风彪悍,“巫文化”盛行的“神秘王国”。

辰州傩戏经典剧目《孟姜女》(沅陵县委宣传部供图)
金承乾,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辰州傩戏申报人。在他位于沅陵七甲坪镇的家中,仿佛穿越时空,进入另一番天地。
只见四根古朴的樟木傩柱矗立,柱身上错落有致地雕刻着七十余个形态各异的傩戏面具。尤为震撼的是那个高达两米、宽逾一米的巨型山魈面具,仿佛随时会从木纹中跃出。
戴上面具即是神, 脱下面具即是人。傩面具是辰州傩戏表演中最具特色、最闪耀艺术生命力的精华,是区别于其他戏曲表演艺术的根本特点。
傩面具俗称“戏腔壳”,造型奇特,既保留了原始的古朴与粗犷,又体现了古代的柔情与浪漫,表演的时候,可根据演出时角色的需要来佩戴相应的傩面具。
沅陵辰州傩又称土家傩,因其神秘而诡异,在五溪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届辰州傩文化(傩戏)展演 (何东安 摄)
辰州傩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辰州傩分“上河教”和“河边教”两大教派,共有61坛,主要流传于七甲镇、五强溪镇等地。行傩时分傩祭、傩戏和傩技等三部分。
从文献记载看,辰州傩戏至迟起源于春秋时期,历经长期发展,在距今300多年前就已经非常盛行了,曲折地反映着当地的政治、历史、民族、宗教、考古、文学、艺术等。
据了解,辰州傩戏被称为戏剧中的“活化石”,按其内容形式有傩堂正戏、小戏、大本戏之分。傩堂正戏是法师请神演变而成,表演剧情简单,小戏已具小型戏曲特征,大戏的戏曲化程度较高,主要剧目有《孟姜女》《龙王女》《七仙女》《鲍三娘》等。
傩技则为绝技杂技表演,主要有上刀梯、过火槽、踩犁头、滚榨刺等。高难度的技艺,充满刺激,常让观众叹为观止。
“九曲黄河谁人开,月里梭罗谁人栽……”辰州傩戏国家级传承人聂满娥经常在抖音分享自己传承傩文化的日常。她4岁学艺,12岁登台,初出茅庐,即获赞声一片:“唱腔、表情、身段都有板有眼,是个好苗子。”
聂满娥的哥哥聂景明是辰州傩戏的市级传承人之一,她的女儿李平是辰州傩戏、傩画传承人,连她8岁的小外孙也能唱上几段。这种代际传承,让古老的傩文化在血脉中延续。
如今,辰州傩已走向世界舞台,让世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沅陵县致力于加强该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使傩文化的技艺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注入中国文学的浪漫基因
沅水汤汤,楚地的风裹着《楚辞》的余韵,吹过雪峰山脉的褶皱,吹进溆浦水东镇一个叫做明月洞的山涧峡谷。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
洞前,一出傩舞表演正在进行。十余名戴着彩色面具的舞者,在身着华服、头戴锦冠的傩师引领下翩然起舞。他们双臂舒展如翼,双腿屈伸有度,每一个动作都透着远古巫祭的神韵。随着仪式推进,舞者们手持各式兵器,在傩师的号令下往来穿梭,或进或退,仿佛正在与无形的邪祟展开一场激烈的搏斗。
眼前我们目睹的这段傩舞并非现代新编,而是源自屈原的《国殇》。更令人惊叹的是,早在两千多年前,溆浦百姓为纪念这位三闾大夫,就已将此舞代代相传至今。
这段傩舞,正是演绎屈子诗魂最传神的艺术呈现。

傩舞 (何亮 摄)
在中国文学史上,《楚辞》以其浓烈的地方文化色彩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屈原流放之时,沿沅水行吟,居于溆浦达九年,与高庙遗址相去不过百里。屈原的不少作品受巫傩文化的影响,这似乎已被人们所公认。
后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中指出:“《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朱熹言:“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王、朱的注解都肯定《九歌》是屈原放逐沅湘其间,观其巫祝有感而发的作品。
因此,屈原在沅湘间所作的诗歌,除了成为我国辉煌的文学瑰宝外,还为我们今天研究沅湘傩文化提供了二千三百年前的可贵资料。
《九歌》共十一篇,目前学界普遍认同其为屈原在南楚沅湘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润饰而成。溆浦傩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中可以找到《九歌》的对应原型。
从结构形式上看,《九歌》可以分为三部分:《东皇太一》是迎神曲,《礼魂》是送神曲,其余九篇是娱神歌。这和溆浦均坪镇的还傩愿仪式中的开坛、开洞(唱神悦神)、劝傩倒傩(送神)三个阶段基本上是一致的。
从祭祀对象上看,除末篇《礼魂》外,其余十篇各祀一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而《九歌》所唱之神,几乎都可以在当地傩文化遗存中找到原型。
驻足于溆水河畔,我们无法确知屈原当年目睹了怎样的傩祭场景,但那些流淌在《楚辞》字里行间的巫傩印记,却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精神图景。
于是,这位被放逐的三闾大夫,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超越现实的精神出口。
溆浦巫傩祭祀有个科目叫《散花科》,配有散花仙女和散花童子。屈原正是从巫傩的唱词里,悟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香花美草和美人,代表神灵,代表君子,代表善良,代表忠诚,代表天上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香花美草便成了屈原楚辞里绝美的意象,也成了屈原楚辞里最美的浪漫主义色彩。
不管是傩文化中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还是超现实的艺术符号,亦或是人神交感的神秘体验,都为屈原诗歌注入了超越凡俗的想象维度。
在溆浦的烟雨迷蒙中,屈原的诗歌灵魂与古老的巫傩文化相遇,碰撞出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浪漫主义火花。屈原由此成为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
因此,傩文化为中国文学注入了独特的浪漫基因。
文明记忆的活态传承
一湾河水绿,十里杉竹翠。会同高椅古村三面环山,巫水自村前流过。
正值暑期,高椅学馆内却是热闹非凡,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傩戏课堂在这里拉开帷幕。
作为傩戏“杠菩萨”的市级传承人,杨江华用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演,向好奇的孩子们展示起傩戏这项古老艺术的魅力。不一会,孩子们就被生动的傩戏与背后蕴含的故事深深吸引。
古村盛行傩戏“杠菩萨”,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得较为完整。

会同“杠菩萨” (张镭 摄)
作为土生土长的高椅村人,杨江华从事傩戏表演已有40余年。杨江华透露,“杠菩萨”也称为“降菩萨”,即扮演菩萨,取菩萨降临傩坛之意,“有菩萨降临,纳财祈福,驱邪避灾等诸多愿景。”
山民“凡酬愿,巫神戴假面歌舞”是最早对于傩戏“杠菩萨”的文字记载。杨江华说,高椅古村一带以杨公为河神,构成了独有的巫傩体系,山民将一切神祇统称为“菩萨”。
目前,傩戏“杠菩萨”有《傩娘探亲》《送下洞》《发功曹》《和神》《杠杨公》《杠和利》等34部剧目,其内容来自高椅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当地民风民俗的载体。

会同“杠菩萨” (张镭 摄)
傩文化总是在民俗风俗情境中传承。傩是民间向神表达意愿,祈求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天下和谐的途径,形成几千年来始终遵循的民俗。
台上,传统傩戏《搬八郎》《钟馗捉鬼》精彩上演;台下,全场观众乐开了花……
麻阳香蒲溪传统傩戏剧团,总在新春佳节如约登台,为苗乡群众的年味加点“料”。剧团申报的“麻阳苗族傩戏”,以当地方言说唱,“土”与“俗”浑然一体,焕发着一种毫不雕饰、直击人心的美。
他们组建的阳戏、傩堂戏队伍,曾以香蒲溪为中心,经常表演于凤凰、吉首、铜仁及麻阳,曾被爱戏的群众亲切地唤作“油菜花”。 20多年来,在多地演出,深受群众的喜爱。
年节岁时,是傩文化最绚丽的展示舞台。
在传统节俗中,除夕驱傩、端午祭屈、中元祀鬼等习俗,均脱胎于傩文化体系。在各种节假日,怀化各地的非遗傩文化项目纷纷出动,进行展演。这些项目不仅是节庆活动的亮点,更是活态的文化记忆,让傩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以“咚咚推”为例,它不仅在故土天井寨年年上演,更远赴贵州德江、浙江乌镇乃至韩国、香港及等地,让穿越数百年的傩舞鼓点,持续叩击着现代观众的心弦。
几千年来,傩文化如同常年不息的涓涓细流,默默无声地在山陬湖野流淌。
岁月变迁,文脉绵延。在五溪儿女的努力下,傩文化从最初的巫术仪式,到后来的戏曲表演,再到当代的非遗展示,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变得既鲜艳又深沉,既炽烈又丰富,显示出活态传承的蓬勃生命力。
无论是从历史角度又或是艺术角度,傩文化千年传承的丰富内涵是极具包容性的,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艺术上的智慧和创造力,而其活态传承和发展也对大众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维护文化多样性起到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诉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活态文化遗存之一,傩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绵延几千年,其文化基因早已浸润在中华文明的肌理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