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刚破云而出,沉睡的乡村早已苏醒。摊主们载着新鲜的瓜果蔬菜及柴米油盐从四面八方赶来,北京市房山区的坨里大集逐渐喧嚣。时光倒流,京西的大石河出山之处,大量煤炭通过骡马、骆驼队,经坨里转运至京城或更远的地方。最初的集市,便在这煤脉上萌芽,粮食、蔬果、日用品……货物琳琅满目,便利了村民与行者的日常所需。

如今,房山区多个大集走红网络。生于阡陌交汇处,成长兴盛于时光流转中。乡村大集孕育出的独特文化,让人们的精神与物质双重需求都得到满足。烟火气中,人们寻找一份新鲜实惠,编织着对平凡生活的期望。

人情味

赶集时,讨价还价是乐趣,相见问候是常态,长久的买卖可能变成熟悉的交情,这是城市中足不出户点外卖、叫跑腿所不具备的。

在城市里久居之人,一时间难以融入乡村大集,听见身边乡里乡亲互相招呼“今天来得早啊,去买啥”,才慢慢回过神来。

田立红是房山大集的常客。大集上,常客们有心有灵犀的暗号,每个摊贩也有属于自己的昵称,“通州两口子”“卖香油的高个儿小伙子”“东口卖面条的”……什么东西去哪个摊子买,哪个摊子什么时间开卖,乡亲们都门儿清。

房山区健德东街与紫燕南路交叉口的开古庄大集,一对夫妇的“有机菜”摊位人气极旺。他们专营油麦菜、生菜、茼蒿等叶类蔬菜,菜品鲜嫩,品质始终如一,在附近居民中口碑极佳,“这两口子卖菜有七八年了,虽然价格比普通蔬菜贵上一两元,但都是‘有机菜’,大家都乐意去买”。

快节奏的时代,摊主们没有营销,不打广告,而是用诚心与时间换来乡亲们的口口相传,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金字招牌”。在这里,驻扎了七八年的也不算老商户,真正的“老招牌”大有人在。

凌晨3点的北京通州,高益岭的作坊里已经升腾起热气,蒸笼吞吐着糯米香,妻子麻利地铺展豆沙,帮工清洗着粽叶——这是高家多年来的晨光序曲。

20年前,高益岭从德州老家来到北京,下定决心做食品行当。光有手艺还不够,得看当地人爱吃什么,什么好卖。高益岭专心和糯米打起了交道,切糕的厚实、驴打滚的甜蜜、竹筒粽的新意,都在高益岭的用心下被烹制出来。

糯米要找常年合作的诚信商家购买,黄豆要亲手焙炒才放心。为什么不用市面上现成的豆粉?高益岭说:“有的掺了玉米面,吃起来不香!”自制的黄豆粉沾上软糯的糕团,一口咬下去,豆香米香纯粹,绝无杂味。

1971年出生的高益岭,越干活越有精气神。妻子是他最得力的搭档,进货、制作、售卖,默契流淌在每道工序里,耳濡目染的儿子已能独当一面,因为每日出货量大,他还雇用了数位帮工。从最初的夫妻小摊,到拥有稳定生产链的作坊,每一步都是汗水的结晶。

天色未明,高益岭载着满车喷香出发。北京郊区的许多大集都是他的“据点”,房山的大集更是他的主战场,“哪里下货快就去哪里,偶尔一天同时跑两个大集”。

实在做事,品质留客。这八个字,是许多大集“老字号”的底气。大集上的诚心摊主始终秉持着食品不掺假、人心不掺水的想法,因为心系熟稔的招呼声,心系老街坊间的实在心意……

老味道

几乎每个大集上都有独特的风景——附近村庄的老人们骑着小三轮车,载着自家种的小批量蔬菜来卖。田立红说:“这些菜长得不整齐的,大多是自家种的。”老人们用农家肥,原生态的种植方式吸引了不少追求健康的买家。

追求原汁原味仿佛是城市居民的共同爱好。但要让大集原汁原味的货物走到人们心坎里,背后还得有高人指点。“咱们赶集能买到生态养殖的土猪,一个集一天能卖5头左右。”房山坨里大集负责人孟凡明说,热鲜与超市冷鲜相比是“稀罕物”。老百姓爱新鲜原始的食材,但苦于无处寻找购买源头,或是采购量不够多无法买到手,大集恰恰能提供这种销售场景。坨里大集现在已经对接了很多源头厂家、企业,包括种植养殖户,简化中间环节,直接用批发价销售给赶集人。“我们还在计划线下线上并行,毕竟大集不是天天开,要是顾客能从线上下单,大集直接配送,也能让老百姓便利地尝到这口新鲜食材。”孟凡明说。

原汁原味的新鲜速递,再加上乡土特色,是更引人注目的好招式。

“为什么人们愿意来赶集呢,回味中国乡土的原始气息是其中一点。”孟凡明总听说年轻人爱参加咖啡节、啤酒节、汉堡节,那能不能创造一个属于中国味道的“香椿节”呢?

北方普遍每年4月中旬吃香椿,上方山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镇,是有名的香椿产地,但四川大竹县的红油香椿比上方山香椿早熟约45天。坨里大集算好时间差,掐准3月初的空档期,空运链条对接妥当后,实现了今早在四川采摘,明早就能到北京。在集上设专区,现场烹制炸香椿鱼、香椿摊鸡蛋等,外包装盒上溯源二维码格外醒目,扫码可见采摘实景,不仅让食客提前尝鲜,还能献上原汁原味的保障,线上互动更是增加了吸引力。

赶集的顾客听后也很感兴趣,田立红说,“别小看乡村大集的影响力”,她在大集上认识一对卖玉米的老两口,专一得可爱——一年只卖一季玉米,个头小,却格外香甜软糯。“每天6点多开卖,8点前准卖光。”老顾客都知道要赶早。经过熟客推荐,他们的名声已经传到城里,每到玉米收获的季节,总能看到城里人专程前来采购的热闹场面,驱车40公里前来购买的人屡见不鲜。

新想法

大集火热,离不开社交媒体“出力”。房山本地的小红书博主化身赶集“活地图”,将大部分集市的时间、地点及超详细的交通攻略整理成“赶集宝典”,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住在海淀区的林笛从社交平台被“种草”,“虽然车程要1小时以上,但现在公交车可以直达,看到赶集能买活鸽活鸡,买了回去给家人补身体”。同样因为互联网被大集吸引的曾夜说:“开始只是凑热闹,后来发现每次的体验都不一样,有时去买小宠物,鹦鹉、兔子等,有时能买一些奇特的古玩,下午再去的话还能买到打折的水果蔬菜……”

朱海波是房山坨里大集专门负责运营的人员,在干果大枣的摊贩前,他拿起两枚红枣,边摩挲边说:“你看这个矮胖圆润、形似枕头的,是新疆枣;而这个长得细长如壶瓶的,是山西枣。”拾起几粒八角,“八角有真假之分,假八角形状不规则,尖端模糊,真八角才有调料应有的香气”。触觉记忆仿佛是指纹识别,这源于20余年与糖盐酱醋茶的朝夕相对,“民以食为天嘛,就没离开过这一行。时间越久,觉得里面的学问就越多”。

在房山坨里大集,白菜也能卖出“花儿”来。白菜种在盆栽里售卖,根系完整,仍在生长,顾客购买后可以随吃随摘,实现从“菜园到餐桌”的零距离,满足了都市人渴望接触自然、体验种植的小小愿望。从集市上抱回几个“菜盆”,在阳台或厨房一角就能拥有一片“微型菜园”,享受“自给自足”的乐趣。

如今,坨里正计划招募大学生进行“快闪摊位”创业,年轻人的创业点子很新颖,比如让顾客用小锤子敲冰,脱模取冰棍,参与感十足。

集市造梦,管理思路要跟上。坨里大集在200米外的位置开设停车场,解决没地停车、车辆乱停等问题;召集周边村民参与管理,同时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向政府申请支持,设置专门通往集市的公交汽车,交通便利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到来;门口增添红火的大鼓摆设,喜庆感跃然眼前;为商户提供规则明确的摊位费制度……

赶集,是一场延续千年的生计奔赴。大集上的摊贩与顾客,用日复一日的往来,编织着一幅生动的市井生活图景。有人二十年如一日守着同一个摊位,有人天不亮就蹬着三轮车运来自家地里刚摘的菜,还有人别出心裁把乡村大集改造出新意——这些朴素的坚持背后,是市井中最真实的奋斗画像。(作者:赵田格格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