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4月20日电 题:打着快递站的幌子卖假烟,这团伙真“刑”!
新华社记者李宁
一条假烟,竟牵出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假快递站。
2024年,青海破获一起涉及22个省份、涉案金额逾两千万元的非法经营烟草案件,多名涉案人员被判刑。为了掩人耳目,该团伙明面上开快递站,暗地里却卖假烟。4月20日,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启动,青海警方公布了这起典型案件。
快递站化身假烟集散窝点

这是警方在现场查获的部分待邮寄假烟。(西宁市城北公安分局经侦大队供图)
2023年8月,西宁市民金某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一则“免税”卖香烟的广告,市场价700元1条的软中华“免税”售价仅200元,便动了低价抽好烟的心思,网购了两条用于日常消费。
当年9月,西宁市城北公安分局经侦大队民警在排查相关案件线索时,找到了金某。根据金某提供的快递单号,警方继续追踪货物来源,对物流环节进行倒查。
警方侦查发现,与这批假烟相关的多笔订单手机尾号相同,且寄出方所在地统一。最终,警方锁定了一家位于广州市的快递站。这家快递站从外观看去平平无奇,可一旦夜幕降临,便热火朝天地干起假烟集散的勾当。
这个快递站的经营者是彭某某。2022年11月,彭某某接到一通电话,对方表示需要邮寄香烟,可按照高于市场价的每单30元支付费用。想到只寄几个快递就能捞一大笔钱,彭某某一口答应下来。“这买卖看似稳赚不赔,但我心里清楚,这种偷摸上门谈高价的生意肯定有问题。”他坦言。
尝到甜头后,彭某某开始利用积累的人脉,拉拢“同道中人”入伙。彭某某找到某快递公司的快递员刘某某,告诉他自己要抽取10元的“好处费”,然后再以每单20元的价格将假烟寄送业务“承包”给他,每单至少有4到9元的提成。
蚊子腿再小也是肉。着急挣“快钱”的刘某某,在明确被告知邮寄物品是假烟的情况下,依然和彭某某一起,成批量将假烟贴上化妆品、衣物、特产的标识,以快递站为掩护进行邮寄。
“夫妻店”“同学会”打造假烟销售“产业链”
随着调查不断深入,本案幕后的供货商也渐渐浮出水面。
几年前,福建漳州人王某某听朋友介绍,自己有销售假烟的路子,他只需找人接单、打包、运输,就能挣大钱。
待业在家的王某某当即答应。他曾干过快递员,借工作便利掌握了大量公民个人信息,也熟悉收发渠道。王某某交代,他粗略计算过,这些高档假烟每箱成本在3500元左右,按照1箱50条假烟计算,哪怕仅按每条200元售出,也能获利颇丰。
在暴利驱使下,王某某拉上妻子王某某(女)做起“夫妻店”。据警方介绍,王某某(女)被捕时,她正忙着与千里外的买家沟通发货事宜,身旁摆放了13台手机,铃声此起彼伏。“1个手机上有上万名好友,哪怕十分之一的人购买,也是一大笔收入。”她说。
记者在王某某(女)日常使用的“小公主”“AAAAA琳娜”等账号的朋友圈看到,里面充斥着中华、黄鹤楼等各类高档香烟照片,下方的报价单上每条软中华仅售200元。“假烟作坊成本低、下料狠,常把廉价烟草辅以香精调制成高档口味,一般人很难辨别。”办案民警说。
王某某又拉上同学王某,以每月1.5万元的工资雇佣他负责假烟的打包和运输。王某早年曾因贩卖假烟入过狱,反侦察意识极强。每当他接到王某某(女)发布的订单时,都会先骑电瓶车到10公里外的一处无人看管的停车场,换驾一辆二手越野车,再前往数十公里外的地库内打包假烟,最后才趁着夜色开到假快递站,亲自监督快递员将货物装上快递车。
一网打尽发财梦碎
警方通过追踪资金流向,顺藤摸瓜找到了这条“产业链”上负责钱款转移的便利店店主郭某某。
王某某(女)是郭某某便利店的熟客。2023年的一天,她请郭某某“帮”她从ATM机取款,并允诺每取1万元给100元的好处费。
郭某某心知这钱来路不正,但在赤裸裸的利益诱惑面前,他同样没有拒绝。从2023年8月至2024年1月,郭某某多次将王某某(女)转给他的赃款取现,累计取现300多万元。
自此,一条售卖、运输、寄送的假烟销售链清晰浮现出来。青海、广东两地警方迅速行动,将王某某、王某某(女)、彭某某、郭某某等13名犯罪嫌疑人抓获。
“我想自己就是个取钱的,怎么就犯了这么严重的罪……”法庭上,郭某某有气无力地低下了头。
经城北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2024年12月,城北区人民法院认定:王某某犯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3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7万元;彭某某犯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并处罚金人民币4万元;郭某某犯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并处罚金8万元。其他人员视犯罪情节轻重被判处有期徒刑或缓刑,两名涉案人员因犯罪情节较轻不予起诉。
警方提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国家对烟草专卖品的生产、销售、进出口依法实行专卖管理,并实行烟草专卖许可证制度。生产、销售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烟草制品,将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可以并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从假烟到假快递站,离谱的情节背后是贪欲作祟。商家要谨记:诚信是经营之本,歪门邪道得来的“快钱”终究不会长久;消费者也应知晓:虚荣之心要不得,切勿贪图便宜购买假冒伪劣名牌产品,避免自身权益受损。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