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该如何应对“野讲解”
参观游览博物馆、名胜古迹,你会请人讲解吗?
博学风趣、声音悦耳的讲解员,是公众喜闻乐见的。然而,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文博热”的升温,线上线下也出现了一批信口开河、缺乏资质的“野讲解”。在他们的“志怪故事”中,故宫要用猪血来辟邪,和珅是成功人士的标杆,随便一块石头都见证了“凄美的爱情故事”。
讲解有点“野”,原因有几点。一方面,馆方提供的讲解资源有限,加之游览高峰期相对集中,许多游客抱怨“又贵又难约”,这就为“野讲解”留下了空间;另一方面,历史不止一面,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高质量的内容蓝本,部分商业性质的导游、讲解员为充实游览过程,节约学习成本,往往选择“一锅乱炖”,将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穿插组合。
更为关键的是,许多前来游览的游客,本就带着猎奇心理和一定的心理预期,且有着自己熟悉的知识域。“奋斗逆袭的和珅”之所以有市场,因为切中了许多职场人希望一夜暴富的愿望;香艳的爱情故事能“编出花来”,年轻情侣正是要借此拉近关系;养生修道、神仙显灵、走到哪里拜哪里,或许是因为中老年人是旅游团中的主力……学会了“见人下菜”,即便胸无点墨,也能成为“金牌导游”,这份诱惑不可谓不大。反正游客很少故地重游,只要玩得开心,就能减少事后被投诉、被差评的风险。
历史不容戏说,讲解不是逗乐。为了“节目效果”而胡编乱造人物故事,恰似用重油重盐来填补口腹的寡淡;为了迎合受众而扭曲史实史观,最终只会导致知识的错乱。不仅会影响购买服务的消费者、旁边“蹭听”的路人,网络上好奇的观众,还会口耳相传,“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对此,有必要为文博讲解划定门槛和边界。
近年来,一些地区的博物馆为保证讲解质量,尝试出台规定,限制导游和社会人士讲解。然而,部分“一刀切”的做法不仅引发部分旅游从业者不满,也没能得到游客的普遍支持。究其原因,游客的需求并未得到满足。部分队伍本就携带导游,在许多人看来,小范围内讲两句,没必要上纲上线;还有一些游客确实听不来枯燥专业的讲解,期待博物馆着眼于“年轻化”的升级。
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了小程序讲解、自动定位、AI导览等功能,许多观众乐于尝试新事物;在部分历史遗址、革命圣地,“红领巾讲解团”围观者众,不仅提供了优质服务,自身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博物馆与历史博主、网络“大V”、高校学者联动,开拓了传播新路径,收获了更多新粉丝。用更“潮”的方式应对“野讲解”,或许是一条路子。( 默达)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