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徐县公安局旧址(图片由晋源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狭路相逢勇者胜!一次猝不及防的遭遇战,竟成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1941年一个秋夜,30多人的抗日武装队伍被百余名日军包围在吴家堡村。危难之际,张解华带领队伍勇敢作战,不仅突围成功,还消灭了17个鬼子、俘虏了4个,由此声名大震,被群众称为“顶塌天”。
弃笔从戎上战场
九一八事变后,张解华自太原阳兴中学辍学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入党,历任八路军独立二团武工队长、清太徐中心县公安局局长兼党支部书记、太原区委城工部地下工作员、晋绥八分区武装部政工科长等职,参加指挥过很多次战斗。
1938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趁高白镇赶年集之机,张解华带领八路军一个小分队,化装成农民突袭日军,一眨眼的工夫,消灭日军11名,缴获步枪1支、子弹若干。此后,他又接连在黄楼、油房堡、马村等地打了几场漂亮仗,赢得了同志们的信赖。
1941年秋,张解华带领30余人夜宿吴家堡村。拂晓时,从王答村方向来了百余名日军,把他们团团包围了。危急时刻,张解华当机立断,决定率众突围。“宁死不当俘虏”“杀一个够本,杀俩赚一个”,抱着必死的决心,张解华第一个跳出大门,冲着日军指挥官丁田射击。一击即中,丁田倒栽下马,日军随即大乱。张解华等人不但突围成功,还消灭了日军17人,俘虏4人,其余敌人作鸟兽散。
锄奸反特显身手
当时,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犹如在敌人的心脏插上了一把利刃,日伪军十分震惊和害怕,一方面频繁发动军事进攻,一方面千方百计派遣特务、汉奸破坏捣乱。在这种形势下,单纯依靠军事斗争难以应对复杂局面。为及时开展锄奸反特斗争,打击敌特汉奸破坏活动,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了各级保安机构,后改为公安局。
清太徐县公安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旧址位于晋源区姚村镇南峪沟圪垯村的一户民居里,这里现在还保留着关押特务、汉奸的地牢。当时的公安局局长就是张解华。
刚一上任,张解华就遇上难题。当时有个名叫张彪的汉奸,曾混入过革命队伍,后因难以忍受八路军的艰苦斗争环境而叛变投敌,成了日本的便衣特务。张彪投敌后,与孟封镇伪警备队队长潘生荣勾搭在一起,欺压百姓,出卖同志,坏事做尽。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清徐平川一带,他就勾引日本鬼子杀害抗日干部、群众48人,双手沾满了革命群众的鲜血。
1943年,张解华从内线得知,张彪一伙将再次行动,意欲逮捕、杀害一批地下党员,便决心立即采取行动,清除汉奸。为了保证任务顺利完成,他又主动与榆太路西县委领导人李景文和区委陈昌取得联系,3人经过周密计划,决定“虎穴除奸”。
张解华先派出东罗村刘景圣以太谷县日伪宪兵队的身份混入虎穴,与张彪拉关系,趁机了解情况,发现张彪的住处前面是粮店,后面是院子,对面是敌人的据点,防备森严。强攻难以成功,必须智取。他们经过周密部署,决定第二天黄昏动手。
第二天午后,张解华还是派刘景圣进入孟封镇日伪警备队,利用打麻将稳住潘生荣。张解华、李景文、陈昌在田野里等到夕阳西下,先化装成农民,每人扛了一捆谷子,混杂在群众中进入孟封镇,在僻静处卸下谷子,脱去农民服装,再化装成日本宪兵,大摇大摆地来到张彪住处。李景文带20响盒子枪在门外放哨接应,监视对面炮楼上的敌人,张解华、陈昌各持手枪一把、杀羊刀一把进入粮店前院,与小伙计打招呼说:“先生在家吗?我们是太原警备队的,有要事见先生。”粮店掌柜见来者不凡,亲自带领二人来到后院。张、陈二人破门而入,此时张彪正吃晚饭。张解华说:“我们是太原警备队的,特来拜访!”张彪连忙放下碗筷起身想和张解华握手,突然全身像触电一样一哆嗦,此人好面熟,好像张解华啊!不等对方反应过来,张解华迅速出手,一刀刺入张彪要害。二人得手后,与门外的李景文会合,以日伪警备队外出公务作掩护,安全撤退,星夜离开孟封镇。
在抗日斗争中,张解华领导的县公安局根据党组织锄奸保卫的工作部署,积极配合军事斗争,保障党政军民及根据地安全。通过各地情报人员,及时搜集敌人调动增减情况,通报军事部门;审讯捕捉到的敌探汉奸或打入敌人内部,获取情报。同时,加强盘查哨、递步哨、瞭望哨,组织民兵和群众盘查来往行人,严防敌伪传递情报和袭击。当敌伪袭扰时,公安机关组织民兵掩护群众转移,保障群众携带的财物安全。此外,还配合部队做好坚壁清野、分化瓦解工作,伺机袭击敌人,有效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 刘晓亮 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