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这座承载着重要历史意义的“转折之城”,正以惊人的活力让历史苏醒。在这里,数字化展陈赋予文物鲜活的生命力,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志愿者传播红色文化,沉浸式剧目更是让年轻人与历史同频共振,在守正创新中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红色文脉赓续新路径。

数字“魔法”:历史从展柜走向指尖

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便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与现代科技的奇妙融合。在数字文物墙前,来自山东的董先生正通过手势操控着三维建模的大刀,惊叹不已:“这把大刀的锈痕都清晰可见,就像1935年的硝烟还没散尽!”不过,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遇到高峰期,互动设备需要排队,好在扫码就能看文物背后的故事。”

如今,遵义会议纪念馆内已有1600件珍贵文物和8538页档案完成数字化,占馆藏总量的80%。该馆文保部主任李琴深入解读了背后的技术内核:“我们通过精细化数据采集技术,采集馆藏文物、文物建筑的数字化信息,运用三维建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加工形成文物三维模型及其他可视化数字资源;利用VR、AR技术,开发制作革命故事VR影片,AR探索游戏,提升纪念馆数字化资源展示利用水平;开发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馆藏文物从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到数字化利用,提高遵义会议纪念馆文物数字化保护水平和数字化管理水平。”

在这场数字化变革中,该馆讲解员李月对“双向互动革命”感触颇深:“过去我们只是单向讲解,有的游客兴趣并不是很浓厚。现在有了各种声光电技术的辅助,再加上我们的讲解,有的游客甚至能听得热泪盈眶。这些技术让历史更立体,游客也更愿意主动去了解背后的故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沉浸,数字化为历史文化传播带来了质的转变。

而当人们走出遵义会议纪念馆,来到遵义的街头巷尾,另一股传承红色基因的力量正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志愿接力:街巷里的红色“活地图”

“这里可不只有遵义会议会址!浙大西迁您了解吗?可以去这里看一下。”在会址先锋服务岗前,志愿者徐桂芬正热情地为游客推介着。经过两年的志愿服务,她已然成为了一个“行走的数据库”。“我是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现在要把火种传递给更多人。”她的话语里满是热忱,每一次讲解都像是在点燃一把传承的小火苗。

遵义志愿服务联合会秘书长朱志亚用具体数据印证了这种传承的强大力量:“目前,18支队伍构建起了‘红色服务网’,一到节假日,日均有200人次的志愿者活跃在老城故事讲解、湘江河环保等岗位。去年‘五一’整个假期最高有5000人次参与服务,连小学生都加入了讲解童谣传唱队伍。”这些志愿者就像一颗颗星星,散布在遵义的大街小巷,用实际行动让红色文化渗透到城市的每一处。

正是有了这些志愿者在街头巷尾的坚守与付出,让来到遵义的游客不仅能在纪念馆里感受历史,走在城市中也能时刻被红色文化包围。而当夜幕降临,在凤凰山脚下的剧场里,《伟大转折》正在上演,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青春共鸣:剧场里的历史“第二课堂”

《伟大转折》剧场内,初一学生吴铛垚被舞台特效深深震撼:“我感觉子弹从我头顶飞过去了,我还缩了脖子!红军冲锋时,全息投影把战士身影投在观众席两边墙壁上,就像和我们并肩作战。”同学向应轩则对细节的力量感触更深:“看到‘小华佗’牺牲的时候,我突然明白历史书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的意义。”这些青少年在剧场里,通过生动的演绎,真切地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

谈及这部剧的创作,贵州伟大转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工作人员崔林子为记者进行揭秘了:“我们运用了很多文学表现形式,比如蒙太奇手法压缩遵义会议激烈辩论,当毛泽东说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时,遵义百姓正在等待一个新生儿的诞生。”

自2024年首演以来,该剧已演出超1000场,在30万观众中青少年占大多数。它成功地成为了青少年了解历史的“第二课堂”,让红色精神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一系列的创新举措,让遵义的红色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而这份活力也直观地体现在了数据上。2024年,遵义接待游客人次与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3.2%、14.3%,省外游客增幅达15.7%。这组数据背后,是科技与人文的双重赋能。

当AR技术复原的军号声在赤水河畔响起,当志愿者讲述的浙大西迁故事引发研学热,当剧场里的少年为红军呐喊落泪——红色文化正突破时空界限,在新时代完成创造性转化。

从文物数字化到街头志愿红,从剧场沉浸体验到青少年眼中的光,遵义证明:真正的历史传承,不是将过去制成标本,而是让精神化作可感可触的呼吸,在每一代人心中生长出新的年轮。未来,遵义也将继续沿着这条创新传承之路,让红色文化的光芒更加耀眼。

全媒记者:谢捷 雷宇

编辑:何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