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姓:

- 起源:刘姓之源有三。其一出自祁姓,始祖为刘累,祖根在河南鲁山。帝尧裔孙刘累被夏王孔甲封为御龙氏,后来他的后代以刘为姓。其二出自姬姓,春秋时期,周匡王姬班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号刘康公,其后裔以刘为姓。其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独孤氏为刘氏。历史上,刘姓建立了西汉、东汉等多个重要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皇族姓氏。

2. 李姓:

- 起源:李氏系由理氏所改,是嬴姓颛顼的后裔。颛顼高阳氏的后裔皋陶在尧舜时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官)之职,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年,理徵因直言犯谏触怒了纣王,其子理利贞为避难逃至伏牛山区的伊河流域,靠吃木子得以保全性命,后改理氏为李氏。李姓建立了唐朝等重要王朝,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3. 张姓:

- 起源:张姓出于姬姓,祖根在河南濮阳,始祖是黄帝第五子青阳之子挥。挥任弓正之职,制弓矢,被赐姓张。还有一支张姓,系晋国解张之后,解张字张侯,以字命氏。虽然张姓在历史上没有建立统一的王朝,但张姓人物在各朝各代都有重要影响力,是中国的大姓之一。

4. 王姓:

- 起源:王姓之源可分为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妫姓之王。子姓之王始祖为比干,祖根在河南卫辉。商纣王的叔父比干直谏被杀,其留守汲郡看守墓地的子孙以王为氏。姬姓之王,有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东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东周考王弟姬揭之后等三支。妫姓之王为陈国公子完之后,田齐灭于秦后,王室子孙一部分改姓王氏。历史上有王莽建立的新朝等与王姓相关的政权。

5. 杨姓:

- 起源:杨氏出自姬姓,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来源,均出自山西洪洞。西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在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春秋时为晋国所并,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姓杨。后来晋国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羊舌肸的儿子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也姓杨。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杨姓也融入了其他的支脉。

6. 陈姓:

- 起源:陈姓祖根在河南淮阳,始祖妫满。西周初年,虞舜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其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姓陈。陈国共传20世、26王,后来陈国公子完曾避难奔齐,改姓田,数代后取得齐国政权,田齐政权灭于秦后,齐王田建第三子田轸迁至颍川,恢复陈姓。

7. 黄姓:

- 起源:黄姓的主源有两支,均系以国为氏。一支出于金天氏少昊的裔孙台骀,另一支出于嬴姓伯益。伯益的后裔在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姓黄。

8. 赵姓:

- 起源:赵氏出自嬴姓,远祖是伯益。赵姓的得姓始祖是伯益的9世孙造父,造父是西周著名的驾车驭马的能手,曾因驾车有功被周穆王将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造父,造父以封地命名为赵氏。战国时期,赵国是七雄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9. 周姓:

- 起源:周姓是一个来源纷杂的姓氏,主要源出有黄帝时周昌的后代、商代太史周任的后代、后稷的后代等。周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周姓也被认为具有一定的皇室血统。

10. 吴姓:

- 起源:吴姓在得姓方式上属于以国为氏,开氏始祖是姬姓吴国的建立者太伯。太伯是商代末年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他与二弟仲雍一起逃到长江三角洲的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春秋后期,吴国曾一度强大。吴国王族子孙为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