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高手众多,若论功夫高低,各有各的看法,总的来说,前两名大概会被剑魔独孤求败和九阴真经作者黄裳包揽,独孤求败纯属虚构,而另一位大高手,历史上确有其人。
不仅有,而且史料记载在案的,有两个。
两个黄裳都是宋朝人,巧的是,一个黄裳老死,另一个黄裳出生,两人属于你来我往到了这个世上,两人都是学霸,一个是状元,另一个则是前三名,都做过官,官职还不低,也都喜欢写诗,出过书,大文豪,而且两人的生死交接之际,恰逢靖康之耻,北宋覆灭,南宋建立时期。
先说第一位黄裳,生卒于1044-1130,字勉仲,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追赠少傅。这位姑且称他为福建黄裳,虽然高中状元,但宋史却没给他留传,他的事迹被录到了宋史翼,也就是所谓的野史。
不得不吐槽一句,真不明白皇帝怎么想的,这种大逆不道的名字(黄裳,皇上),居然还给状元,应该早早拖下去砍了,宋朝的皇帝脾气是真好。

福建黄裳是个大词人,留下了五十多篇词作,他的作品,大多都是咏道之作,词句中充满了空灵仙气。宋徽宗,就是那个著名的艺术皇帝,喜欢写字画鸟却丢了江山。他不仅喜欢写瘦金体,还崇信道教,曾经封自己为“道主教君皇帝”,是个搞文艺工作的好材料。在他丢掉江山之前,曾经立下宏愿,要重新整理刊印天下道教宗典。
这本书就是万寿道藏,虽然名为一本,实际有近五千五百卷,结果刚成书就遇到了靖康之难,这本书也在战火中被毁,至今无存,连根毛都没剩下。

福建黄裳的道学造诣应该相当高,因为宋徽宗指定由他全程监督整理刊印,他小心谨慎,为免出错,一一勘校文字,这也就是金庸创作故事的由来,读遍天下道书,在道藏经书中无师自通,成为绝顶高手。
但修道最多只能炼个丹,或者咏几句诗,变不成大高手,所以这个黄裳也没有去征讨摩尼教方腊(又称明教)。方腊是在1120年起义,此时黄裳老先生已经高龄七十有六,又是个文官,怎么可能跟方教主动手?实际上这事是韩世忠干的,韩世忠当时还只是个小校,侦查到方腊躲藏的洞窟,悄咪咪摸进去,跟方教主切磋了一下,干掉对方几十人,生擒了教主。

从金庸老先生的描写看,书中撰写九阴真经的大高手原型,应该就是这个福建黄裳,但宋史还记载有另一位黄裳。
这个黄裳是四川广元人,字文叔,生卒于1146-1194,也就是福建黄裳死后16年,他跟着出生了,一点都不给别人添麻烦。他爹妈不知道是不是福建黄裳的崇拜者,反正也起了个这名字,话说你们真就不担心,皇帝那天恼了?
不知道是不是名字沾了仙气,四川黄裳读书也是超级牛逼,乾道五年进士及第(殿试一甲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累官至礼部尚书,追赠资政殿大学士。

四川黄裳做过很多官,但基本只集中在两个范围,侍讲和翊善(劝人向善的意思,多为亲王府侍讲大头目),所以他是个超强的嘴炮,一开始只是在四川做个巴州校尉,因为作诗讽刺四川统领盘剥百姓发放军饷,被当地官员推荐给了朝廷。
四川官:惹不起,您老人家还是挪个窝,回去祸害皇帝吧。
到了京城,黄裳也没闲着,火力全开,这次对准的目标是皇帝,建议筹备个临时首都,并从巴蜀到江南,沿线建立五大军镇,设立五大军区来防御金国的进攻。
又是咒帝都不保,又是信誓旦旦金兵随时杀到,还要分皇帝的权,皇帝听得一肚子火,但又不能发作,于是来了个眼不见心静,你不是很能讲吗?好,那你去给皇子们讲课,就这样四川黄裳来到了嘉王府,荣升侍讲大头目,一干就是好多年。
嘉王可算倒了霉,天天被黄老先生喷,去找皇帝发牢骚,皇帝一边心里窃笑,一边义正言辞驳回了请求,“黄老先生是忠臣,喷你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好好听他话。”
皇帝:让他回来我可就倒霉了,休想。

身为皇子老师,黄裳不能递奏折了,便借着逢年过节上表庆贺,使劲猛喷,人家都是写诗恭祝圣安,他是写诗嘲讽,幸好宋代皇帝脾气都挺好,没人跟他计较。
为了凸显自己的学识,也为了让皇帝意识到自己不是瞎喷,有一年黄裳特意制作了八张地图进献,拼命提醒还有一半国土沦陷,现在不是享乐的时候,据说他还造过浑天仪,从这个角度来说,黄老先生也算得上天文地理学家。
喷了一辈子,直到病重不能起床的时候,黄老先生才终于当上了这辈子第一个有实权的大官,礼部尚书。然后黄老先生兴奋之下,挣扎着爬起来去谢恩,谢恩的同时也不忘了上奏,洋洋洒洒好几千字谏文,这一折腾,再也撑不住了,腿一蹬归西了,享年四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