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该桥北起蔡襄路,上跨洛阳江水道,西至桥南路,桥梁全长834米,宽7米。桥体为“东北—西南”走向,有45座石墩,桥面左右翼以望柱、扶栏。洛阳桥,曾用名“万安桥”,在万安桥(洛阳桥)尚未修建之时,这里原有古渡口——万安渡(亦名洛阳渡),故名。

泉州洛阳桥,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与河北赵州桥、潮州广济桥、北京卢沟桥并称为我国四大古桥,被誉为”海内第一桥“。

洛阳桥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由北宋时期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始建于1053年,成于1059年,历时近7年。洛阳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它所创新使用了"筏型基础"及"种蛎固基法"等建桥方法,是我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处。宋时,泉州港内帆樯林立,百舸争流,中外商贾熙来攘往。

洛阳桥墩端部呈船又形,两侧有扶栏,均有石雕,用于保护行人,桥的两侧建置石塔,用以镇风, 桥旁扶栏外.尚存幢幡等形式的石塔,塔身浮雕佛像、图案,桥上筑石亭,供率骑休息,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碉,造型美观。

洛阳桥桥长834米、宽7米·,桥墩46座,墩孔净跨8米;桥面石板长11米,宽1米、厚0 8米,上置6或7条石板。

桥的南北两端各正2尊圆雕将军石像;桥旁有石塔5座,桥中央两侧有亭子2座,桥的两侧有500根栏柱,桥的两侧建置石塔9座,桥上筑石亭7座。

为了达到增加桥面承受力的目地,洛阳桥的整个桥面全部由石条板铺就,这些所用石桥板最长的有11米,宽0.98米,厚0.8米,重约数吨至十多吨。

可以想象,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完成用如此巨石来铺就路面,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这也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古代,洛阳桥是福建和广东北上的陆路交通要道,后来也一直是、福州、泉州、厦门的往来必经之地,这座耗资14000多两银子、克服重重困难、全部由坚硬的花岗岩建成的”画海长虹“,气势雄浑,令人叹为观止。

航拍:被誉为”海内第一桥“的福建泉州洛阳桥。

航拍:被誉为”海内第一桥“的福建泉州洛阳桥。



航拍:被誉为”海内第一桥“的福建泉州洛阳桥。

航拍:被誉为”海内第一桥“的福建泉州洛阳桥。

桥的南北两端,各有2尊石雕武将守卫,均身披坚甲、手执长剑。

“北有赵州桥,南有洛阳桥”,在中国桥梁史上,洛阳桥以开创性的工程技术,与鼎鼎大名的赵州桥齐名。

如今的洛阳桥,也是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四大古桥中唯一一个免费开放的。

古桥如今依然能正常通行,只是不允许机动车行驶了。洛阳桥附近还有一座蔡襄祠,祠中有洛阳桥和很多古桥的摄影图片展,可以一并游览。

洛阳桥是“海上第一桥”,在中国桥梁建设史上有“南洛阳,北赵州”的美誉。

尽管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洛阳桥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桥中央碑亭刻有明万历年间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周边有所代碑刻12方。

中亭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亭东侧有“万安桥”及“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一为“西甘露”碑亭,在中亭右侧为古时祈雨所在。

洛阳桥不在洛阳,很多人第一次听到洛阳桥都以为是河南洛阳。其实是在泉州惠安县洛阳镇,镇上的居民原来来自于河南洛阳。由于思念家乡就把居住的地方叫做洛阳镇。

看着在这座千年古桥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和当地人一起在桥上“走南闯北”,不禁感叹这仍是一座“活着的桥”,即便千年过去了,两岸人们的生活还是和它息息相关。从这一点看,洛阳桥胜过如今的赵州桥。